其孰能讥之乎翻译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翻译
2024-04-12
更新时间:2024-04-12 00:04:54作者:佚名
1969年5月,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现为:亚太经社理事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经勘探,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大陆架潜藏石油与天然气。
1971年,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归还冲绳协定”,准备在1972年将美军所占琉球群岛交予日本,其中竟包括了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东海惊涛拍岸,叩醒两岸三地炎黄子孙,“保钓运动”就此兴起。
星星之火,最先却是从美国燃起。1971年1月29日,两千多名台湾及香港留学生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外游行示威,高喊“保卫钓鱼岛”口号。是年8月,留学生们在布朗大学召开“保钓运动”国是讨论会,其中一个核心辩论议题是:联合国代表权归属问题。在这场辩论中,一批台湾留学生公开支持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在联合国代表中国。9月初,另一场国是讨论会在密歇根州安娜堡召开,拳拳赤子心再次获得碾压式胜利。
1971年9月21日,这批台湾留学生们在联合国总部前以五星红旗开道,高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标语,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数千公里之外的台湾岛内,“保钓运动”已呈燎原之势。冲在最前面的是政大,以至于台大的学生领袖马英九还要派遣学生骨干前往政大“取经”。台大学弟们围坐在政大宿舍里,听学长们面授机宜,其中一位大四学长名叫苏起。
这一年,苏起22岁,马英九21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图为马英九年轻时的照片 资料图
大部分人恐怕只知马英九,不知苏起。事情得从又一个“5·20节点”说起,是2000年的5·20。
李登辉高高举起陈水扁的手,“台独教父”在“外省人”宋楚瑜与“本省人”陈水扁之间选择了后者。2000年3月18日,陈水扁以39.30%的低得票率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海峡两岸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即将卸任陆委会主委的苏起回忆1990年代以来两岸互动的几经风雨,深感和平安定来之不易,起意寻找一个“方案”用以规劝即将在5月20日上台的陈水扁。倘若两岸无法形成一个“中间方案”,冲突就成必然,过去十年的努力终成泡影。
是的,你没听错,“九二共识”名词的创造者苏起最初的想法,是酝酿一个跨党派、跨两岸的“创造性模糊”。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九二共识”的核心动机在于求同存异,以求大同为前提,包容彼此异见,如此一来两岸便有了交往的基础。
2000年,陈水扁就职。时任陆委会主委,也就是苏起的继任者,发表四点书面声明,公开否定“一个中国”,台湾舆论一片哗然。陈水扁从此拒谈“九二共识”,“麻烦制造者”的下场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对了,那位“下克上”的陆委会主委名叫蔡英文。2016年的5·20她拒不交卷,可曾想过,16年前她还敢把上司陈水扁的“答卷”给撕了。
你瞧,往事它并不随风。
图为蔡英文和赖清德 资料图
蔡英文在台湾执政的八年,是对“九二共识”污名化的八年。她选择性无视“九二共识”当中“求同”的部分,片面放大“存异”的部分,将一切致力于推动两岸交往的台湾政党架在火上烤。从始至终,所谓“抹红”、“卖台”、“亲中”的标签,都离不开民进党上下对“九二共识”的逆向解构。
蔡英文的八年,是“只破不立”的八年。她以为摧毁了“九二共识”就断了两岸和解的路,她却一直妄图享受马英九大鸣大放“九二共识”八年换来的两岸交往红利。
蔡英文们恐怕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在“九二共识”之上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便是两岸的政治互信。“九二共识”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从谁的嘴里说出便都通行无阻的“芝麻开门”—— 两岸互信高时,允许“模糊”的存在,互信低时,便没有了商量的空间。
很遗憾,两岸的政治互信已被民进党折腾到了历史最低点。他们误以为将蓝营架在火上烤便能接连赢取“四年一次的胜利”,殊不知自己也从未跳出过台湾这口锅,水温沸腾时,民进党也是会熟的。
民进党施于台湾的另一恶,便是将选举政治匆忙间玩坏了。一场场造势晚会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嘉年华效应”,背后是黑白通吃赤裸裸的金元政治。热泪盈眶的民众登上返乡投票的大巴,身后留下的是一片杯盘狼藉与一系列悬而未决的新旧问题。
选上了先捞再说,哪怕身后是那洪水滔天。
选票政治擅于制造空洞的“政治正确”。只站队不站对的政党对立,无法迎来真正的“朝野和解”。人人都能提出问题,却鲜有人去解决问题,民主的有效性直线下滑。
过度操弄意识形态议题还有一个痛点,那便是政党之间的绑架效应在持续积累。民进党的“反中”口号叫得越响,越显得回归常识的蓝营像极了一副要“带枪投降”的模样。久而久之,蓝营便也前怕狼后怕虎,在民进党设下的“政治正确”雷区里逐步丧失了“论述能力”。当常识在选举政治中靠边站,选民手中的选票恐怕已经惩罚不了任何政党政客,只能惩罚自己。
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里有这样一段对话,比尔问迈克:“你是怎么破产的?”迈克答:“慢慢地,慢慢地,然后突然地...”
囿于百年变局的宝岛何尝不是若此?所谓“小确幸”不过是温水里的青蛙。在水温沸腾之前,台湾需要一次“自下而上的觉醒”,推开民进党设下的意识形态藩篱,睁眼看世界。
2024年4月2日,马英九与台湾青年登上港珠澳大桥
马英九两次访陆皆以布衣身份,颇有些洗尽铅华后的坦荡与释然。回溯马英九基金会创办“大九学堂”之初心 —— “寻找正确方向”赫然醒目。笔者不禁感喟:七旬有三的马先生,心系台湾出路,仍在探寻。
生于香港,育于宝岛,师从美国,报效台湾,马先生的故事相较于常人已然称奇。纵是如此,历经宦海沉浮的他仍在苦苦追寻。终是那颗赤子之心有所感召,余甚至觉得他人生的下半程才刚刚开始。
台湾岛内从来不缺有识之士,只是囿于历史的悲情、立场的局限、视野的盲区,有识之士们往往陷于一时的精算,总是欠缺为万世开太平的长策。若将2300万人口置于14亿多人民的基石之上,将小小的宝岛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之中,台湾的有识之士们会否迎来“顿觉天地宽”的醍醐灌顶之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深圳的腾讯、大疆与比亚迪们的蓬勃发展,是孙中山先生遗墨《建国方略》跃于华夏大地之上,是黄埔精神在大陆。
此刻的马英九褪去繁重的头衔与身份,更像是一位师长领着孩子们,在一个中华文明的平行时空里畅想未来的更多可能。刻板印象被打破,扭曲史观正重塑,国族认同在生根,两岸友谊发新枝。
认知的扭转绝非朝夕之事,何不回归常识,在血脉、文化、历史当中寻根,在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当中携手前行。
马鹤凌在世时常以湘人曾氏的名言训勉儿子马英九: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目标宏伟,也很朴素。两岸交往,大道至简。
马英九登上长城
作者丨吴蔚,直新闻高级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