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黄庭坚诗歌鉴赏(清明黄庭坚诗歌鉴赏对比)
2024-04-14
更新时间:2024-04-14 00:05:39作者:佚名
说到清明时节,人们提到它的历史之早时,必须要举出一些事例来佐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另外还有个叫做王禹偁的诗人,他的《清明》诗也是为时人所称道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因为他表达的是一个穷人的凄楚的清明节,符合当时大多数人的口味,过节就像和尚化缘一样。
还有就是韩翃的寒食节的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前后紧挨着的,唐宋时期放假,这两个节是连在一起放,一共有七天假。而这首诗又表达了一种寒食节禁火的不公平,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古人清明节放这么长的假,都是用来干什么呢?大家知道我国古代讲以孝道治天下,清明节放假主要是让公职人员回乡扫墓祭祖,要算上来回赶路的时间,少了就会来不及。
因此清明节就有两大主题,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所以清明节也叫做踏青节、三月节和祭祖节。这个时候阴气衰退,阳气生发,是人们走向自然吐故纳新的好时候。
其次民间还有禁火、插柳、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等一系列文娱体育活动,这个节日是真正把自然节气和人文风俗融汇到了一起。
至于文人墨客写清明节的诗文,那真是多得不计其数。下面我们来欣赏北宋诗人黄庭坚写的《清明》诗,作为文人,他对当时的清明节是持的一个什么态度。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诗歌首联点题,主要采取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节日前后的景物,以乐景写哀情,表达悲怆的情怀。
天气暖和,莺歌燕舞,桃红李白,这当然是佳节的气象。不说桃花李花盛开,而是用一个笑字,这就在拟人的手法中突出了春天的蓬勃活力和可爱。
但是另一边呢,是野田荒垅,是蓬蒿茅草掩盖下的坟丘和累累白骨,是人们扫墓祭祀悲伤哭泣的情形。一边是生气勃勃的春天,一边是荒芜和死亡,而这恰好又是自然规律。面对这样的无奈,人又怎能不愁呢?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雷阵阵传来了清新的气息,那些休眠蛰睡的蛇虫都被惊醒。春雨飘飘洒洒,寒冬里皴裂的土地又再一次吸足了水分。
土壤松软了,青草都探出头来。这些青草是细小柔软的,可见它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颔联比起首联的“野田荒垅”来,又是一个转折,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大地回春。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颈联跳出景物描写的圈子,诗人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这里主要是用典,写了一个“乞祭余”的齐人和一个“甘焚死”的士子。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记载,那个齐人不但向人讨吃祭品,还要回家对自己的妻妾炫耀。而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呢,他宁可烧死在绵山,也不下山接受晋文公的封侯而享受荣华富贵。
这里诗人巧妙地用典,通过对比,对卑鄙无耻行乞讨好的小人,给予了无情的抨击,赞誉了那些富贵不能淫的节气之士,表示了自己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通过以上两种人德行的对比,诗人在这里发出感叹,这世道是多么不公,无论是情操高洁的君子,还是品行恶劣的小人,最后都落得黄土一抔、蓬蒿一丘。
虽然这里表现的是一种质问,但其中隐含着对贤愚不分、同归于无的自然规律的无可奈何。那么这样一锅煮了,高低贵贱,千秋功罪,又有谁来分辨,谁来评说呢?
实际上诗人这里发出的质问,也是一种不平之鸣,是一种愤激之词。这样浑浑噩噩、善恶不分、赏罚不明,甚至黑白颠倒的情形,难道不是对个人对社会对天地良心的辜负和伤害吗?
总之,诗人黄庭坚通过清明节盛衰两种景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现象进行了抨击,同时也是对自己遭遇、命运的感慨。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站发布的相关文章已登记【鲸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本站有权进行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