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x3有几个缸 宝马x3几个缸的发动
2024-06-17
更新时间:2024-06-17 06:46:00作者:未知
同价位奔驰宝马哪个好
导语:开过宝马3系,换奔驰c级。知情人:对比之后,差距很明显。
在国内豪华中型车领域,不得不提的车型是来自BBA的三剑客,分别是宝马3系、奔驰c级和奥迪A4L。奥迪A4L的竞争力大不如前,销量只能靠大幅降价来维持。然后,豪华中型车的“标杆之战”就落在了宝马3系和奔驰c级上。可能有人会说,一个侧重于控制,一个侧重于豪华,但两者定位不同。事实上,并非如此。奔驰c级和新一代宝马3系经过中期改款,两者已经越来越相似。而且很多车友在选择这类车的时候都会考虑这两款车型,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真正的较量。
当这两款车同框出现,你就知道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了。虽然他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但每次见面都要互相竞争。参与此次对比的车型分别是宝马3系325Li和奔驰C 260L,这两款车都是顶级车型,代表了其最高水准。我们来看看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豪华中级车真正的标杆是谁?
第一,从外观上看,两款车的设计都延续了家族式的设计语言。车头的肾和光彩永远是宝马和奔驰的身份象征。作为后来者,新3系明显比奔驰c更时尚动感,这款宝马3系的大灯不再是天使之眼的设计,但“四车道”的日间行车灯依然辨识度很高。两车大灯均为LED光源,C级可升级为几何多光束大灯,但可选费用高达11000元。
或许侧面才是奔驰最美的地方。修长的车身和S级挺像的,看起来很大气,这也是奔驰最大的卖点之一。3加长后系统不再配备专属logo,整个侧面线条和谐。它的长宽高包括轴距都比c级大,尾部造型依然是奔驰c级向内收紧的曲线,看起来更加精致,而宝马3系则沉闷很多,没有太多亮点。
二、进入内饰,两车的内饰依然是棱角分明的圆形对比。设计是将外观设计的线条带入车内,都与外观保持高度一致。C级的内饰还是比较豪华的。3系在换代后没有那么老气,反而多了几分科技感。说到豪华,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不是宝马不够好,而是对手太优秀。材料方面,宝马要厚道很多。中控台采用了大块软质材料,而C级则采用了真皮和缝线来凸显品牌一贯的豪华调性。
第三,配置方面,两车都配备了全液晶仪表盘,显示效果都是同级别中的优秀;中控屏幕尺寸也是10.25寸,但是3系是触摸屏,C级还是用触摸面板控制,不如3系方便;虽然两款车都支持Carplay功能,但是3系是无线连接,而C级还是需要一根数据线,方便程度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3系配备了倒车辅助系统,可以记录最近的50米轨迹,按原路返回,是车主不小心走进死胡同的福音;C类标配无线充电,3系需要选装。
第四,乘坐舒适性出乎意料。大多数人认为奔驰的舒适性比宝马好很多,但是3系的舒适性比C级好很多。就座椅的舒适性而言,3系的填充物非常厚实柔软,与车身的贴合性也非常出色;C级座椅垫硬很多,但是包裹性和支撑性还不错。3系后排座椅的舒适性保持了前排座椅的优秀,而C级的短坐垫严重影响了舒适性,而且垫料还是比较硬的。在乘坐空方面,两车都属于足够宽敞的级别,但3系比C级略好,但差别不大。存储空性能相当,本质上没有明显差距。
第五,实力差距可能是最大的。宝马325Li搭载2.0T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84马力,最大扭矩300N*m,匹配8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奔驰C260搭载1.5T四缸发动机48V轻混系统,最大功率184马力,最大扭矩280N*m,匹配9速手自一体变速箱。两车在日常行驶中的动力表现没有太大差别,都能满足正常行驶的动力需求。如果追求运动感,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是开始超车的时候也可以随叫随到,加速感不强。富足更适合你,区别在于发力的方式不同。
3系宝马
驾驶体验方面,C260L由于排量较小,驾驶时需要频繁降档才能满足动力需求,动力系统没有明显的输出增益。动力系统对扭矩要求的表现略逊于宝马。在80km/h巡航状态下猛踩油门,可以感觉到动力系统会及时反应,但只是通过微弱的力度给出反应。325Li的动力表现更加平顺从容,每一次油门都能得到及时的动力响应,让驾驶更加轻盈自信。总体来说,宝马3系还是同级别的标杆。
3系宝马
悬架类型方面,3系为前双球节弹簧减震支柱,后五连杆独立悬架,C级为前后多连杆独立悬架结构。两车的悬挂调校取向完全不同。C260L的底盘比325Li硬朗很多,整体感很强,细微的震动会转化成丰富的路感。相比上一代,325Li的手感更加“圆润”,减震性和静音性都有了质的提升。而且可以在兼顾激烈驾驶的同时带来更好的支撑。
奔驰c级
摘要
当宝马开始舒适,奔驰开始运动的时候,你就会把两者混淆。这一代宝马3系的静音性、底盘和转向、减震、乘坐舒适性已经开始接近5系,非常舒适,但是牺牲了一些驾驶乐趣;奔驰c级的豪华程度在同级别中还是属于较高水平的,但在用料和动力系统上,尤其是在运行质感和平顺性上不如宝马3系。所以在豪华方面,奔驰c无疑是这个级别的标杆;在操控上,宝马3系做得很到位。
同济汽车怎么样
从《变形金刚》到《速度与激情》,这些精彩的大片都离不开“酷”车,仿佛只有它才能装下大场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汽车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2.17亿辆左右,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亿辆左右。汽车消费市场的繁荣刺激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进入汽车制造企业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选择。
那么,哪些高校是SAIC、一汽、东风等大型汽车厂商的“心头好”呢?今天就来看看吧。
1、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工科院校,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在汽车制造方面也是名列前茅。拥有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与发电设备控制与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美清洁汽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4月,清华大学撤销汽车工程系建制,同时成立车辆所,下设汽车动力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所、智能出行研究所、特种车辆与动力研究所,形成“一所四所”的布局。升级后,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实力进一步大幅提升。
2、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是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其前身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创建于1954年。由原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相关专业整体搬迁而成。是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车辆工程学科是国内汽车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该院在车辆及底盘设计、车辆及其零部件制造、混合动力汽车设计理论及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研究和技术积累优势。,并具有跟踪汽车领域国际前沿技术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3、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是国内知名的机械专业院校,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北京电动汽车协同创新中心、车辆传动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军车传动系统理论与技术、军车传动系统理论与技术、坦克车动力系统、电驱动军车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无人车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车辆动力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及应用创新引智基地等。,拥有众多与汽车制造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
4、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同济汽车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高校中汽车制造领域的后起之秀。发展迅速,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和发动机R&D和测试设备,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已建成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智能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教育部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和风洞试验中心(上海)。该学院部分汽车专业本科培养五年,其中一门主要是德语(第二外语),很受德国汽车厂商欢迎。
5、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湖南大学的机械工程很厉害,是“机械四小龙”之一。湖南大学机械与交通工程学院也是湖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前身是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该学院机械工程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下属车辆工程学科为二级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学院建立了高效磨削工程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汽车车身先进设计与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技术与发展研究中心、汽车轻量化创新引智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机构。
6、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是“机械四小龙”之一。早在1958年,它就设立了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内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培养了很多汽车人才。被誉为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2016年,原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动力机械与工程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与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目前,学院拥有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技术与制造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智能交通工程研究中心等。
7、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于2000年由原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交通大学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而成。其中,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之一。是原中国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直属高校,在汽车制造领域实力雄厚。该院的汽车、摩托车齿轮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形关键技术及应用、大跨度悬浮式铁路斜拉桥列车制动响应智能控制新技术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8、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重庆是全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重庆大学的车辆工程学科也很强。其汽车工程学院于2014年整合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关汽车资源重新组建。在汽车领域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汽车性能实验平台、汽车振动与噪声实验平台、汽车结构实验平台、汽车发动机实验平台、新能源汽车实验平台、汽车电子与电子控制实验平台等实验教学平台。重庆拥有自己的汽车品牌。该院研究成果“R&D及汽车NVH控制技术的工业应用”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高可靠性精密过滤传动技术及系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