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拒绝数月后,美国证实秘密向乌军提供远程导弹
2024-04-25
更新时间:2024-04-25 16:34:40作者:佚名
(原标题:布林肯在上海对所谓中方“非市场经济行为”提出关切,汪文斌给出原则性回应)
4月24日下午,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抵达上海,开启任内的第二次访华行程。据中美双方此前发布的消息,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布林肯于4月24日至26日访华,此行他将先后到访上海和北京,预计将会见商界人士,并与中方官员举行会谈。
在4月25日举行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彭博社记者提问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上海会见了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他提出了美方对于中方“不公平的贸易行为”的关切,提出美国企业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且对于中方“非市场经济行为”提出了关切。你对此有何回应?
图为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两天我们已就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做了背景吹风,介绍了中方在相关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关于布林肯国务卿访华的消息,中方也会及时的发布,大家可以关注”,汪文斌称,针对你提到的问题,我想做一个原则性的回应:中方一贯按照市场原则开展经贸合作,始终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全面履行世贸组织规则。我们希望美方也切实尊重公平竞争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同中方相向而行,为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环球网)
延伸阅读
媒体:布林肯应约来访 这次和上一次的访问明显不同
4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孔福安迎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直新闻:在中美复杂互动及各种议论之中,布林肯来华访问,您觉得我们应如何接待他?
特约评论员 庚欣:这次布林肯来访,确实和以往的中美互动略有区别。
这次访问是中方邀请、布林肯应约,中方表示欢迎,这和上一次的访问明显不同。这表明中美双方都人认识到,虽然存在着各种分歧,尤其美方也有不少的负面动作,但是双方依然都希望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的共识。同时,给双方国内以及国际社会都传递“中美依然在有效管控分歧和稳定发展,并且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在深入交换意见”的信号。
我用四句话概括这次布林肯访华:第一句是“走向止跌企稳”。第二句是“交流正在恢复”,第三句话是“大选压力复杂”,第四句是“矛盾仍待解决”。
其中,特别要注意美国大选,因为它对于中美关系是一种复杂、多样的作用效应。一方面是大家都注意到的,美国大选中炒作中国话题会对美国政府希望稳定中美关系的同时,也必须做出一些针对中国的负面动作。而另一方面,由于大选中美国选民很关注美国的外交政策,据民调有四成选民把美国的外交政策,作为他们首要关心的话题。而拜登在外交层面无论是俄乌还是中东,都展现出拜登缺少判断力和管控力,真的是乏善可陈。因此,只有中美关系缓和有为自己加分的空间,这对拜登的大选会有帮助。
因此,虽然有种种阻力干扰,但这次访问毕竟是在中美出现企稳态势背景下,“温度”明显高于去年。
其实,双方公布的上述目标,特别是中方的目标,在本质上还是我前不久概括的、中美元首4月2日通话时中方明确提出的“1、2、3结构”:一是“一大定位(即相互认知)”也就是所谓“第一粒纽扣”;二是“两大分歧(即台湾问题和高科技等摩擦)”,三是“三大原则(即和为贵、稳为重、信为本)”。可以简称为“1、2、3结构”,完整涵盖了中美关系的基本要素,堪称现实版的“中美相处之道”的主要内容,具有方向的引领性、总体的涵盖性和具体的针对性,可以视为今后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发展的总方针,而且也概括了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思路。更通俗地概括,可以简称为:明确定位,管控分歧,以和为贵。
图为布林肯在飞机上和人们招手。
这里特别要指出,这次布林肯来访前,美国的负面动作太多,很多朋友对于这样的“美式操作”有点儿读不懂,或者觉得这样的话,来还不如不来等,各种唱衰的声音比较多,这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回顾历史,中美合作了多少年,就斗争了多少年。中美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规律在这前后100年中最突出、最完整的一种体现,并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但同时也是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我们既不要有过高的期待,也不必过度看衰,而应该以过人的智慧,积极作为。
我认为,这时有四句话很重要:
第一句话叫“处乱不惊”。中美之间即使发生了一些双方或多边场合的重大变故,我们也应该并可以做到“处乱不惊”,因为无论是双边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和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流的时代定位,都决定了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
第二句话是“斗而不破”,就是在中美双方产生严重分歧,甚至在矛盾尖锐时不能不斗争,在这时候也要保证“斗而不破”,始终保持斗争的分寸感和战略的管控度。
第三句话叫“和而不同”,这是一个方向性的把握,就是我们在目标上不要指望经过一些谈判或磨合、斗争,我们就一定会完全走到一起。好像中美就真的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之间处在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宗教、种族,不同的文明背景之下,我们只能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争取求同存异。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最后一句话是“锲而不舍”,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困难,我们都要锲而不舍,保持充分的韧性和耐心,坚韧不拔地一直往前走。
图为赖清德正在讲话。
直新闻:“5·20”快到了,您对赖清德最近的表态及台海整体局势走向有什么看法?
特约评论员 庚欣:赖清德最近在和美国代表团会见时,表明了一个相对温和的态度。这可以看作是他对“5·20”就任的一个事前表态。当然,这不仅是说给美国人听,也是说给所有人听的。大家当然会“听其言观其行”。
赖清德这个态度、包括台海局势整体走势,都是基于目前的三大现实形势背景的。
第一是今年年初台湾选举呈现了岛内60%以上选民要求“下架民进党”,反对“台独”制造“动荡”的基本民意诉求。而且在立法院等形成了民进党“朝小野大”的跛脚式政治格局。这是岛内的基本形势背景。
第二是在两岸之间早已形成的,由大陆方面全面掌控台海局势的主动权、主导权和塑造权的基本政治格局。伴随民进党的“弱势执政”和大陆方面“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的积极作为,两岸之间的这种力量关系对比更显突出。
第三是中美关系正在“止跌企稳”。尽管有美国大选的负面影响,但中美“不冲突”、“以和为贵”正在成为中美双方第一位的共识。如果说中美的“相互认知”是第一粒纽扣,那么这个“第一粒纽扣”里边的第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美“不冲突”,美国所谓“建立护栏”也是这个意思。而这里所说的“不冲突”或“以和为贵”的最重要表现,首先是台湾。因为在其他问题上,中美之间都不大可能发生重大的冲突风险。只有台湾问题,可能会成为中美摊牌的一条红线。所以,中美走向缓和,是台海局势的大背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赖清德做出这样的表态就不足为奇了。其实,有关台海的局势,在选前我就曾经预测,即使非绿阵营胜出,由于中美大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制约,两岸关系也不一定就那么乐观,就一定能够马上走上全面缓和、和平统一的轨道。如果绿营继续执政,同样也是因为中美在走向“止跌企稳”,以及岛内“朝小野大”政治结构及两岸关系的有效制约,无论赖清德还是谁,也都跳不出台海虽有动荡但有惊无险的现有格局。
我把这个格局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基本维系”:
一是依然会维系在岛内“台独不得人心”、绿营“朝小野大”、两岸共属一个中国的基本事实;二是依然会维系两岸关系虽有动荡但坚持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遏制“台独”的基本格局;三是依然会维系中美涉台事务“风波”不断,但中方始终掌握着台海局势主导权、主动权、塑造权的基本关系框架。一些”台独”分子和外来势力的干扰、破坏,改变不了这三个“基本维系”的框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