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从清明节和中元节看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

更新时间:2023-04-17 22:06:57作者:佚名

从清明节和中元节看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

文章目录:

1、从清明节和中元节看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

2、中国鬼节 中元节不能做的22件事

3、中元节与清明节的区别 中元节禁忌几点不能出门

4、阴阳五行对应的四季方位

5、五行术数: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6、猜你喜欢:

1、从清明节和中元节看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

鬼节,顾名思义是以鬼为主角,以祭祀鬼魂为主要内容的节日。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鬼魂的敬畏不断,由鬼信仰而形成的鬼节也不少,而在我国民俗里的鬼节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当属清明节和中元节,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简单地分析一下,从清明节和中元节看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以扫墓为主要内容的清明节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此前,在清明前后还有上巳节、寒食节。由于上巳、寒食、清明3个节日的日期相近,彼此的习俗便互相渗透、重叠,渐渐地不再有明显的划分,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而中元节的起源,通常认为与佛教、道教有关。中元节的名称确实来自道教。道教有“三官”之说,即上元天官治理天界,主为人赐福;中元地官治理地下,主为人赦罪;下元水官治理水中,主为人解厄。他们分别在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履行职责。

三官信仰在东汉道教初创时期就已产生,由三官信仰又发展出三元说。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这一天诵经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一些人认为,作为鬼节的中元节就是源于道教的中元节。

就佛教而言,农历七月十五是盂兰盆会。“盂兰盆”一词,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来自佛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我国,我国举办盂兰盆会始于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一些人认为,正是从梁代开始仿行的盂兰盆会,相沿发展成俗,农历七月十五才形成节日。

不可否认,佛教、道教文化对鬼节及其节俗的形成确实影响很大,但是作为一种基于鬼信仰的节日,民间俗信与佛教、道教信仰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我国上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礼俗,且先秦时楚国最迷信鬼神。可以说,在道教中元节成形之前、佛教盂兰盆会未传入之时,农历七月已有祭祀鬼神之俗。

所以,民间虽然把农历七月鬼节与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并称、混称,但从逻辑关系来说,民间农历七月十五鬼节与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会是并列关系,而非种属关系,更非异称。

从阴阳五行解析清明、中元两大鬼节

清明、中元两大鬼节的产生,实际上与我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有关。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相生相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医学等都有深远的影响。而鬼节作为一种岁时节令,也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切关系。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从鬼的行事方式来说,作为岁时节令的鬼节,其时序应该是:始于农历七月中元,经农历十月寒衣节,迄止于农历三月清明节。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鬼属纯阴。一年之中,春是少阳,夏是太阳,秋是少阴,冬是太阴;寒暑而言,寒是阴,暑是阳;方位之中,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应与同属阴的冬、寒、北相对应。阴之气,主要为水气。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天地万物同类相应,纯阴之鬼应与积阴之水相一致。因此,对于人们祭祀的孝顺行为,鬼也以水德来回报。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一年12个月中,五行要经历始生、旺盛、终了的过程。申是农历七月,子是农历十一月,辰是农历三月。水气,也就是阴气在农历七月萌生,到了子月即农历十一月达到极盛,到辰月即农历三月消亡。

同类相应,纯阴之鬼一年中的活动周期就是:农历七月开始活跃至十一月达到极盛,此后又渐渐趋向平静,到三月敛藏沉寂。因此有俗言“三月七月鬼旺月”,清明、中元两大鬼节正是分别在农历三月和七月。

根据民间习俗,清明、中元两大鬼节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差别就是由阴阳五行观念造成的。清明时节的农历三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死”的阶段,如同动物的休眠,鬼活动的活跃期到此结束,纷纷入居阴宅即墓庐歇息,故而相传这是收鬼的时候。给祖先的冥币要及时送去,否则一旦祖先休眠或已经紧闭家(墓)门,就收不到。

由于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祖先都是住在墓中,为了让已经作古的亲人能够在阴间平平安安,修治坟墓自然成为当务之急。也因这个缘故,还要祀左邻右舍,使他们在阴间和睦相处,有些地方甚至还要祀后土,祈求土地神照料墓中先人。

而到了农历七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生”的阶段,鬼又可以出门离家活动,故而叫做鬼门开。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他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

因为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会出现“鬼乱窜”的局面。由于鬼刚刚经历夏天巳、午、未3个月活动受限制、无法出外觅食的墓居煎熬,早已是饥肠辘辘,为饿鬼施食就成为要事。又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收受冥币。

2、中国鬼节 中元节不能做的22件事

中元节在民间被称作是鬼节,阴气最重,容易撞邪这一天要懂得约束自己,凡事都不要冲动,学会忍耐,不然会惊动“鬼神”喔。那么,本期的老黄历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元节不能做的22件事。

中元节不能做的22件事:

1、不宜游泳,相传跳水死的好兄弟倘若有冤屈的鬼魂,因为无法转世轮回会找替身俗称抓交替。

2、不宜看屋龄30年以上老房,相传往生者祖灵,会在鬼月回来以前居住过的住家徘徊,倘若你八字较轻容易冲煞感冒。

3、避免半夜到医院,相传往生者死前较多记忆

3、中元节与清明节的区别 中元节禁忌几点不能出门

中元节和清明节一样都是祭祀,祭祖的节日,而在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分不清他们两个节日有哪些不同之处,那么中元节与清明节的区别是什么呢?中元节禁忌几点不能出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2020年领证吉日

中元节与清明节的区别

祭拜对象不同

1、中元节:从古至今中元节祭拜对象,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

4、阴阳五行对应的四季方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离不开五行,中医学、武术、相术、风水学等,它们和阴阳五行都是紧密联系的,五行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那么,阴阳五行分别对应哪些四季方位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五行在每个季节和方位都有它们所旺衰的季节与方向。

五行木:春季旺盛、代表正东方位、天干为"甲乙"、地支为"寅卯辰

五行火:夏季旺盛、代表正南方位、天干为"丙丁"、地支为"巳午未

五行金:秋季旺盛、代表正西方位、天干为"庚辛"、地支为"申酉戌

五行水:冬季旺盛、代表正北方位、天干为"壬癸"、地支为"亥子丑

五行土:旺于四季(辰、未、戌、丑)月,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代表正中央、天干为"戊己"地支为"辰戌丑未

每一个季节分三个月,而五行土旺于四季,也就是旺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前各18天。也就是春木旺于72天、夏火旺于72天、秋金旺于72天、冬水旺于72天,四季土也旺于72天,一年四季五行各平分秋色,合计360天。以上是阴阳五行所代表的季节与方位,要熟悉详记,因为风水命理、中医学等,都离不开阴阳五行。

您可能也喜欢:

2015年羊年宝宝几月出生好

八字看哪些男人风流滥情

5、五行术数: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五行术数是风水学中不可或缺的重大部分,那么五行术数的来历是什么?五行术数的起源又是什么?本期风水知识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五行术数: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

传说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释义

一、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园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