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扬名海内外:景德镇四大名瓷(景德镇四大名瓷是)

更新时间:2023-10-04 20:05:39作者:未知

扬名海内外:景德镇四大名瓷(景德镇四大名瓷是)

文章目录:

1、扬名海内外:景德镇四大名瓷

2、闻名海内外的神奇渔女:惠安女的由来

3、知名海内外的唐装的起源故事

4、名扬海内外的唐朝服饰图片

5、名闻海内外的泉州石文化

6、猜你喜欢:

1、扬名海内外:景德镇四大名瓷

很多朋友都喜欢玩古董,也总喜欢把自己喜欢的古董收藏起来。今天,我们来说说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分别为《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和《青花瓷器》。下面,让小编来为大家做进一步的介绍江西文化吧。

一、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康熙年间的粉彩制品很少,彩绘也简单,图案以花卉和云龙为主。雍正时,粉彩瓷有了很大发展,制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润如玉,绘画精致,笔线纤细有力,极为精美。

粉彩吸取了各类绘画的技巧,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器型除了盘、碗之外,尚有杯、碟、罐、坛、瓶、觚、壶等。图案纹饰以花蝶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尚有蝙蝠和鹿等图案。

乾隆时的粉彩,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往往在白瓷上加绘一种色地,如绿色、黄色、蓝色、胭脂红、紫色等,此时粉彩已不能与雍正时精细、莹润、鲜艳相比。嘉庆、道光时的粉彩,除继承前人传统外,没有多大发展。当时的釉料较粗,色彩较浓咸丰、同治时的粉彩画面繁复,而绘画却简单,彩料粗糙,釉层显薄,色调较淡,为使色彩华丽,往往在粉彩上再描绘金彩。这些都是在鉴别时的依据。

清代粉彩的器形主要有壶、瓶、樽、罐、盆、盘、洗、缸、盒等。乾隆年间,瓷器的器形比雍正时期更为繁多,别具一格的陈设品层出不穷。清代粉彩的纹饰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

精代粉彩的纹饰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还有釉下青花或是琢器上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的粉彩。彩绘图案多以龙凤、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这主题画面,并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容西方绘画技法。常见的花卉有月季、牡丹、玉兰、蔷薇、菊花、海棠等。

清代粉彩瓷器的纪年款式一般为6字:“大清某某年制”,或4字“某某年制”字款。字型:顺治、康熙时盛行楷书,雍正时楷书于多于篆书,乾隆时流行篆书,而到嘉庆以后又以楷书为主。格式有单圈、双圈、无圈栏、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青花书款为主流,乾隆后期多用红字款。

二、玲珑瓷

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据记载,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就已具较高水平。

但产量甚少,仅供宫廷使用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珑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玲珑瓷以玲珑剔透、晶莹雅致而蜚声中外。如今青花玲珑不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运用,而且已扩展到各种花瓶、花插、花钵、以及吊灯、壁灯、皮灯等各式灯具。“玲珑眼”的形状也已从传统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

“玲珑眼”的釉色也由原来的单一碧绿色发展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五彩玲珑”、更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青花玲珑瓷制作工艺已有巨大的创新,它在装饰的瓷型上越来越广,装饰的题材上越来越多,装饰的部位已起了许多的变化,创立了青色玲珑青花、五彩玲珑等优质产品,使这传统的名瓷更活泼隽秀,意趣盎然。

三、颜色釉瓷

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等。

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被人们誉为“人造宝石”的颜色釉瓷,蕴含丰厚,光彩照人。但千窑难得一宝、寸金窑烧寸金瓷。现在采用新的科学方法进行配料和控制窑温,不仅提高了色釉的质量、找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烧成条件的配方,还陆续创造了诸如红灯芯釉、宝石红、景红、锰红、铁红、火焰红、钛黄、钛花、络绿、绿郎窑、芒果、彩霞、紫罗兰等100多种颜色釉和多种无光色釉。之后又成功研制出羽毛花釉、凤凰衣釉、雨丝花釉、希土变色釉和彩虹釉等高温色釉。

异彩粉呈的颜色釉的价值不仅在其本身,更可贵的是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多优美材质,促进了色釉彩、综合彩、色釉瓷雕等多种陶瓷装饰艺术形式和品类的孕育新生。

一般来讲,我们将颜色釉分如下几个大类,如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其实每种颜色还可以再细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种。要注意的是颜色釉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肉眼对釉面颜色的判断来确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窑的一些青白釉,直观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于其所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决定了他仍是属于青白釉。窑变釉和结晶釉色应纳入色釉瓷范围之内。

单纯以釉色来装饰瓷器其实难度相当大,但是好的色釉器却正是以它的单纯、清丽、隽永而着称于世。如宋代汝窑天青釉、官窑粉青釉、龙泉窑梅子青等等。中国陶瓷艺人在宋代所达到的制瓷成就是至今无人能及的,而宋器主要就是各种颜色釉瓷。这里面除了工艺技术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单纯的色釉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儒雅的美学观、道德观。

清代康、雍、乾三朝曾大力仿制各式单色宋器,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一些新创烧的色釉器也是有极高的艺术品味的。清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御厂窑烧制的颜色釉就有35种之多。唐熙的郎窑红,其红如牛血,釉厚而润泽。缸豆红,又称美人醉,特点在于红釉面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绿苔。

雍正朝的仿官釉、天青釉、天蓝釉,釉色明净清丽,优雅而华贵。乾隆窑器过多的装饰反而使得制瓷艺术走入一种误区,过份的夸张及渲染反映了当时皇室及国人的浮华、漂移的心态,这也正是大清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

四、青花瓷器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青花海水龙纹盘,明弘治年制。高度4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2。5厘米。此盘撇口,浅式,圈足。盘心绘满海水,中有一行龙。盘外也是海水龙纹。)明代初期(明洪武年间)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实,制作尚未脱尽元青花的粗犷风格。

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多为碗类,还有少量大盘、菱口盏托、梅瓶、执壶、大罐等。但传世较少。传世品中,还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在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乾隆青花加金缠枝花纹碗,高7。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7厘米。碗敞口,弧壁,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彩秀堂制”四字楷书堂名款。里外均以青花金彩为饰。里心绘一周环形莲瓣,内绘荷塘莲花,内壁金彩绘缠枝叶纹,内口沿绘锦纹,外口沿绘水波纹,外壁绘缠枝苜蓿花。

此碗造型、纹饰及金彩描绘均仿永乐青花式样,图案装饰精美。青花加金,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黄金时代(明永乐、宣德年间)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有的作品一度创造过中国古美术品售价的最高纪录。

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卓着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

因而被世人誉为中国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代”。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永乐初年,刚刚上台不久的新皇帝就派遣以太监为首的叔陶官,前往景德镇御器厂监督烧造陶瓷,以补充朝廷需要因而永乐年间的官瓷烧造更是精益求精,从青花瓷器看,永乐青花与洪武青花相比,更趋成熟,作品从洪武朝的素朴雄浑不断地朝精美典雅风格演(乾隆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高25.5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10.8厘米。

瓶花口,瓜棱式颈,溜肩,圆腹下凸起弦纹一道,圈足微外撇。足内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颈部绘折枝花卉,腹绘一株桃树,树枝上结有数个寿桃,树下绘山石、江芽海水纹,空间绘飞蝠,近底处绘变形如意头和折枝莲纹各一周。形体饱满,构思奇巧,青花发色浓重,纹饰寓意“寿山福海”。

用这类象征和谐音来表现吉祥的图案,在乾隆青花中使用极为广泛。)从外观上看,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两种青料。再看永乐青花,它的青花色调、绘画风格,与元青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究其原因:元青花与永乐青花都是采用同样的进口的“苏麻离青”绘制而成的。

永乐、宣德青花之亮丽,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倾倒,如明人王世祯《觚不觚录》中记载:“画当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价骤增十倍;官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宣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永乐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见一斑。

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由于大多数书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因而面貌比永乐朝作品更为清晰,历代文人对之述之尤详,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为第一,但由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因而这两朝的作品地历史上曾有一段相当长时期难以区分,旧时国内古玩行业有“永宣不分家”之说。

在当今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数量远远超过永乐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丰富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两千多件作品。此外如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丰富。

另外,除国内一些大小博物馆有收藏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的公私博物馆、美术馆、私人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楼的收藏最为丰富。

2、闻名海内外的神奇渔女:惠安女的由来

提起惠安女,人们会想起她们奇特而美丽的服饰,勤劳操持生活的贤惠。

她们,也是人们到惠安旅游时,时常能看到的靓丽风景。

今天的惠安文化,就为你介绍惠安女的由来。

惠安女是生活在福建惠安沿海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从狭义上来说,惠安女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道的汉族同胞。

惠安女,是渔村生活的产物。渔村男人常年出海,家中和村里的事务由妇女承担,无论粗活、重活,还是细活、轻活,样样都得干,久而久之,勤劳勇敢、贤惠能干的惠安女的美名就这样流传开来。

惠安女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她们的服饰,她们的服饰,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安女子含蓄和恬静的美。惠安女们的服饰,历来重视腰部以上部分,特别以头饰最为突出,其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在不同场合、分不同年龄,所佩戴的头饰也有明显区别。

惠安女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结束语:惠安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妇女群体,它彰显了中国妇女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惠安女,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责任,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家庭。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也令人敬佩,她们正是真、善、美的象征。

3、知名海内外的唐装的起源故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非常多值得我们骄傲的服装文化,古代的汉唐时代是我国最鼎盛的时期,正所谓汉唐盛世,在国外大家也都以汉人、唐人自居,而唐装也是一个代表,你对唐装的起源有多少了解呢?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解析。

唐装是中国服饰,但是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和款式。一是指唐制汉服,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或布扣。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

唐装即唐代汉服,其种类多样。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人们总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褙子。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都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人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另外还有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

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

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

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着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着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4、名扬海内外的唐朝服饰图片

据统计,现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都会存在唐人街,这是象征中国唐朝文化的鼎盛。中国的唐朝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个朝代,唐朝的服饰也是享誉海内外的。那么唐朝服饰是怎样的呢?本期中国传统服饰为你揭开唐朝服饰的神秘面纱。

唐朝汉的汉服(即汉族服饰)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唐朝服饰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

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唐朝在现今服饰界,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影响,是它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与精神风貌。它呈现出唐朝文化处于颠峰与极盛状态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和横贯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浑大气。唐朝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辐射力,对服饰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受用无穷,并福荫着后世子子孙孙。

5、名闻海内外的泉州石文化

在了解泉州文化的同时你会发现,泉州不仅仅茶文化各地闻名。就是石文化也一样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你会发现在以前的建筑上,大部分都是以石的建筑较多。泉州石文化名闻海内外,一起来看看吧!

泉州惠安石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千年以上。据载惠安石雕早出现在唐末王潮墓陵石雕群,北宋洛阳桥的石雕群、南宋泉州开元寺内的东西塔,明初崇武城。在这漫长的千年间,惠安人已奠定了石雕技艺的基础。

清代,惠安石雕技艺突飞猛进,并创造出“圆雕镂空”雕刻法,将石头注入了艺术的灵气和生命。尤其是龙与狮的石雕,其形态、神韵栩栩如生,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灵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惠安人骄傲的是清末惠安老字号石铺“蒋源成”的第三代传人蒋仁文,以一套青石圆桌和镂花鼓椅在颐和园的工艺竞赛中,夺下“石雕之冠”的头衔,轰动中国工艺界。

从清代至民国初,惠安石雕已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如台北龙山寺的一对称为“翻天覆地出蟠龙”的“青龙”砷石柱,台南县龙海“白礁慈济官”10根盘龙石柱,新加坡福建会馆的天福宫的龙柱及石雕装饰物。

由此可见,惠安石文化已深深地影响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的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惠安人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创造了沉雕、线雕、浮雕、圆雕(包括镂空)、影雕及微雕等一套独特工艺。

影雕是惠安石雕的一个新品种,是石雕工艺的一大突破,故被誉为“石雕奇葩”、“中华一绝”。改革开放以来,惠安石材企业纷纷采用新科技和新设备,生产大量石雕工艺品,深受中外客商欢迎。目前惠安建材及石雕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在国际上享有“石雕与建筑之乡”、“石头王国”之美称。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大名  景德镇  海内  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