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与姐姐喜欢同一个人 梦见喜欢的人的姐姐
2023-12-06
更新时间:2023-04-17 02:11:03作者:佚名
1、风俗独特的闽南人结婚习俗介绍一二
2、闽南文化详解闽南人的祖先是什么人
3、内涵丰富的文化之闽南订婚习俗介绍
4、闽南人过中元节 怎么过 哪些禁忌
5、闽南人的生活习俗:早中晚一天三盅茶
6、猜你喜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上的差异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所以,每个地方的结婚习俗也是截然不同的。
都知道闽南民俗有特色,那么闽南的结婚习俗是不是一样有特色呢?接下来就跟着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在闽南地区的婚俗中,虽然各地在某些程序上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一般都有六礼,即:问名、纳采、纳征、纳吉、请期、亲迎。文中以一例婚礼的举行来窥视闽南婚俗所体现出的闽南文化。
新郎和新娘出生在不同地方,在确定婚约之前,双方的父母就结婚的相关事宜进行了充分的协商。一般情况下,尽量做到入乡随俗,如果闽南民俗上有差异,就以折中的方式进行,相互谦让,不会过于苛求。
首先,男方向女方议亲前,必须提供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由一些长者进行占卜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合”?“合”则进行下一步,不“合”则就做罢。透过合八字的习俗,可窥视当地历史文化积淀于婚俗间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议定后,即议聘礼“定聘”。因为是这对新人是自由恋爱,所以在议婚中就比较简单。双方父母就婚礼的细节,如:聘金的多少,聘礼需要准备什么物品,婚后新人的住处,女方/男方应该准备的物品等事项进行协商。
迎娶之前要先“择日”,向女方送“日头”,即“请期”。因为之前双方家长已就这些事项协商过,所以,一般在“请期”后,男方即如期上门迎娶,即“亲迎”。迎娶前,男方备齐双方商定的聘礼,即“纳聘”。聘礼一般是聘金、首饰、猪腿、面线、糖果、饼干等等。这些聘礼必须用红布袋或红藤篮装放,用双数的扁担挑来。
女方对礼品一般不得全收并需要有回赠。一般是留一半,一半回礼给男方。男女两家对所收的礼物,分赠给亲朋好友。当我们去探讨婚礼的同时,往往涉及经济行为。婚姻除了文化特色,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聘礼、嫁妆和礼品等无不是在文化的基础上,表现出当地经济行为的特点。
临近喜日,女方家也要提前备一些闽南婚俗里基本的东西:五谷种、桌头红、孝布、七桶、铅(“铅”和“缘”在闽南语的发音中属于同音,意在姑娘家过去后与人结善缘)、箱子、床上用品和针线之类的。除此之外,女方家为新郎准备女婿鞋袜及男家父母鞋,随嫁妆送到男方家。在这一例婚礼中,因为女方父母比较富足,为女儿添置嫁妆中有套房一套,彩电,摩托车,冰箱等,所以对以上的礼俗也就删减了很多。
迎娶前夕,一般为前一天,女方要办“出门酒”,宴请送嫁的亲朋。新娘出门一般是在凌晨,时辰是卜卦或求菩萨得之。出门时,与新人的生肖相冲突的人要回避。男方雇花车(现在一般为小车)到女家接娶。在这一例婚礼中,因为男方家比较远,且女方父母为其女在德化县城购置套房作为嫁妆,故新郎从新套房出发,将新娘从女方父母家接回新套房。新郎到女方家后,新娘的弟弟要把门,可以要求红包,新郎从门缝塞进早准备好的红包,新娘的弟弟如果对红包所包钱数不满意,可以再次索要,直至满意为止,才让新郎进门。
良辰一到,由送嫁嫂引导新娘出门,新娘哭嫁。至新房,男方亲朋好友放鞭炮迎接,送嫁嫂为新娘撑红伞,走入新房。送嫁嫂引新娘坐床沿,解下“肚裙”后,把瓷制小孩倒到床上,据说这样可以预卜第一胎的孩子性别,俯者生男,仰者生女。另外,男方让一男孩“滚床”,希望能生男孩。选择的这个男孩生肖要与新人相合,年纪一般都比较小,女孩不让上床。
结婚当天中午,男方宴请来帮忙准备婚礼的亲朋。待晚上就宴请来宾(事先发出宴请的红贴)。新人进门后开宴。宴席东边首席由男家的大舅坐(这应该也是舅权的一种体现)。首盘菜一般为香菇瘦肉,长辈说“菇”和姑娘的“姑”音,意为“好姑娘”;中间必须吃鸡,上鸡这道菜时,新人到每桌去分糖果、香烟,香烟按盒或者支数算都要成双数。宴席的最后吃花生汤或圆子,以示甜尾。
新婚之夜,男女老少都可以闹洞房,一般年轻人多一些,而在泉州晋江地区闹洞房的以男性居多。闹洞房的花样很多,或让新人合吃苹果,或让新娘唱歌,各种逗趣方式,让新人更显和睦。三日后,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由女方家长宴请女婿,并邀女方的亲朋好友作陪,即“请女婿”。女婿坐东首席“大位”。宴请的菜色也是先香菇瘦肉,中间吃鸡,最后吃花生汤。
【结束语】闽南的结婚习俗是不是很有特色呢?想不想亲眼见识一下闽南的结婚习俗呢?想不想来体验一把闽南的婚礼呢?有机会朋友们,一定要来闽南地区来见识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全球说闽南语的人不在少数,闽南语不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方言了,遍布全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闽南人遍布全球的原因吗?闽南人的祖先又是谁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我带领大家来学习闽南只是,保证你们受益匪浅。
首先,闽南文化属于移民文化。闽南聚居的核心地带,主要在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和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后来,随着北方汉民的加速流动和不断地南迁扩展,促进并加快了闽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为了适应颠沛流离和长途跋涉的艰难环境,中原文化在南迁传播过程中,在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拼撞、社会变迁和自我扬弃后,虽然在闽南地区扎根并成长起来,但其完整程度受到了挑战,已较中原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从而深深地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其次,闽南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一方面,在汉民的不断南迁和聚合过程中,不同源流、不同历史阶段入迁的汉民之间,汉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在闽南地区显现出了交融性。
另一方面,在唐宋元间,泉州港的对外交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成为“涨潮声中万国商”的东方贸易大港。吸引了亚洲、非洲乃至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前来贸易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他们不仅在泉州地区经商并定居下来,而且还传播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可见,闽南文化在多种族文化的交融发展过程中,这种多元文化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对外开放性。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最早在晋朝时有中原一带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
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但是汉人大规模迁徙到闽南则在唐朝五代时期,带来了8世纪到10世纪中原的语言口音。在闽南人从明朝后期至清朝移民时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结束语】根据历史记载,闽南文化属于移民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而得来的,而在后来,人们因为做生意等的原因远离闽南,也把闽南文化带到各地去。所以才形成的如今闽南语分布情况。所以闽南人的祖先应该是古时候的中原人。
闽南地区的订婚习俗是能完完全全体现闽南风俗文化。闽南地区的婚俗文化在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那么内容丰富的闽南订婚习俗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闽南订婚习俗有哪些
闽南订婚习俗——定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闽南订婚习俗——行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摃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其中礼饼、摃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男方送礼时应开具聘帖,罗列礼物名数。如:婚书一对、聘金若干、金钗一支、鸡鸭各两只。应写上“婚书成通,聘金全封,金钗全副,德禽成双,家凫四翼”等字。彩礼送到时,女家鸣炮欢迎,以礼品奉敬祖先,并依礼接待来人。女方不能将礼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猪脚让男方客人带回,称为“压篮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赠另外的礼物,如定亲新郎的衣服鞋袜、未来舅姑的鞋袜等。
女方收到彩礼后就要准备嫁妆。富家的嫁妆叫“全厅面”,包括女儿终身使用的物品,小至马桶、针线,大至田契、房契,甚至还有棺材和寿衣,称为“生死不求人”。旧时,富家嫁女还将“随嫁(音干)”(媵婢)作为嫁妆。贫户嫁女只备“半厅面”:几套衣服、花粉、镜奁、剪、尺、被、帐及一些日常用品。嫁妆一般包括马桶,寓意早得贵子。另外还要准备一对“带路鸡”作陪嫁,带路鸡要选刚打鸣的公鸡和即将下蛋的母鸡。迎娶之日用红头绳或红绸缎一条,两端各捆一只鸡的脚,使公鸡母鸡并排而蹲,装进新饭篮里,由新娘伴(女傧相)提到新郎家。
闽南订婚习俗——送日
男方择定吉日迎亲并经女方同意后,便书写红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轿时应避属相冲克的人,然后依礼行事。因而有俗话说:“隔壁做亲情,礼数着照行。”
(1)添妆与添丁
行聘以后,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和喜糖。送日以后,女方的亲友要送红包或礼物到女家,谓之“添妆”;男方的亲友也要送红包或礼物,为男方“添丁”。贺喜的财礼必须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则不吉利,婚家不接受。
中元节又叫鬼节,各地在这天都会有不同的活动,那么在闽南地区人们是如何过中元节的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闽南人怎么过中元节的,有哪些禁忌呢?
闽南人过中元节
抢孤是一种庙会活动。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领时期,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台湾东北角的头城与西南隅的恒春、香港潮汕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头摆放供品以及旗帜,而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己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
在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得神鬼的庇护。
在搭建孤棚时有许多禁忌,如上下主普坛的人员必须吃素斋戒,戴孝者或坐月子的妇女不得接近,女性不得碰触孤棚祭仪法器,以避免抢孤时发生不测。抢孤在七月的最后一天午夜举行,比赛时棚柱上涂满牛油,参赛者以迭罗汉的方式,踩在队员肩上向上攀登,登上孤棚后再向上攀登“孤栈”。
在攀登过程中所抢下的食物则丢下供棚下的民众捡拾,最后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获神鬼庇护,将顺风旗插在船桅上,可一帆风顺满载而归。“抢孤”在我国的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如中国的“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
中元节有哪些禁忌
1、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2、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3、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4、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5、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6、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7、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8、别乱靠墙休息,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平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闽南一带都除了台湾,就分布在福建是最多的,特别是厦门,漳州和泉州三个城市,在这三个城市里,这些闽南人每天生活都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习惯,听说闽南人早中晚都要三盅茶,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闽南文化吧!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
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
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
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