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解惑:福州人立夏吃什么?(福州人夏至吃什么)

更新时间:2024-01-04 04:52:33作者:佚名

解惑:福州人立夏吃什么?(福州人夏至吃什么)

文章目录:

1、解惑:福州人立夏吃什么?

2、解惑:福州为什么叫榕城

3、解惑:立夏为什么吃面条

4、解惑:立夏三鲜是什么?

5、你可知福州人清明吃什么

6、猜你喜欢:

1、解惑:福州人立夏吃什么?

在炎热的夏天,为了使身体不亏损消瘦,人们往往会在立夏进补,使自己的身子强壮有力。各个地区的习俗不同,导致饮食习惯有所差异。那么立夏这天,福州人吃些什么呢?小编将和大家一起解开这个谜。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南方大部分地区,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也迅速滋长蔓延。客家人所居地方,立夏时节,已经完全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但立夏过后,却是农耕时代,最需要人力的时候,人们希望借助于立夏“被养”,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体质较差、抵抗力较弱的人们容易受到病菌侵袭而发生疾病。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佑平安、发财致富的良好愿望。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着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2、解惑:福州为什么叫榕城

福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门户,也是福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福州人口众多,是福建第一大侨乡。福州有个别称叫做“榕城”,那么,福州文化叫榕城呢?一起随小编去福州文化中看看。

福州民风淳朴,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推广中原文化。唐开元年间,福州就设立书院庙学。韩愈曾称赞:“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宋代,福州的文化更为发达,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就开设在巢经楼,石鼓书院亦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

明清以来,福州更是名人辈出。民族英雄林则徐、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最早大量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林纾、戊戌六君子林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方声洞、马尾船政的兴办者沈葆祯、民国时期海军元老萨镇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均出生于福州;着名作家学者更是灿若繁星,其中林白水、郑振铎、冰心、庐隐、胡也频、邓拓等在文学史上均有一定地位。

当代,福州还涌现出高士其、陈景润、侯德榜等着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现在目前,福州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50余人,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

福州风光秀丽、名胜众多,早在1600多年前,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国二绝”记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广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莲花山等。名寺有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万福寺、云居寺等。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严复墓、陈宝琛墓等。

名园有西湖、南公园、烟台山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桥有万寿桥、迥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林觉民故居等。现在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迹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林则徐墓、华林寺大殿等2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弥勒造像、林则徐祠堂、枯木庵树腹碑、三峰寺塔、龙江桥等45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9处。

福州为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是世界上久负盛誉的温泉名城,它不仅以温泉集中市区中心为世界各大中城市所罕见,且泉脉广、水量大、温度高、质量好而驰名遐迩。现在福州各大酒家、饭店、宾馆都设有温泉沐浴,中外游客来到福州都以进行“温泉员为快”。

福州市区是全国着名的侨乡。福州籍海外华侨约85万人。福州与台湾一水相连,平潭距离台湾最近处仅73海里,连江距马祖最近处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朝发夕至。目前全市有台属15万人,台湾岛讲福州方言的居民有61万人,他们都想回故乡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投资办厂,为福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

“榕城”之名因为福州榕树较多,但是它也是市级行政中心啊,福建是福建,所以叫福州,但是榕树较多,这就是福州叫榕城的原因。

3、解惑:立夏为什么吃面条

中国是个好吃的大国。大到上下数千年,小到月月天天。中国的每个节气、节日,无吃不欢。而且吃得讲究,吃得有说辞。那么,立夏这个时候,人们为什么吃面条呢?下面,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探索这个迷。

1.立夏为什么要吃面

很多地方在这一天都有吃面的传统,这个习俗源于晋代。那时,祖先从北方搬迁至南方,为纪念北方麦收后的喜庆尝新,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入夏面新上天”,寓意立夏吃面可强健体魄,为人们带来好运。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

2.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夏饼是将和好的面压成薄饼,里面包上肉丝、韭菜等,放入锅中煎炸制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面饼,话丰收,其乐融融。

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根据厦门民俗,立夏要吃“立夏面”,即苋菜煮面条。眼下正是苋菜季,用苋菜来煮面,熬出的汤头是红色的。立夏后阳气开始旺盛,身体机能活跃度提高,民间认为,用苋菜煮的红色“立夏面”有补血作用,吃了脸色会红润。

旧时,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把虾掺入面条中煮食,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的祝愿。民间有一种说法,立夏时节恰逢公历的单数日期,则选择公虾煮面,双数的话则是母虾。虾面的汤头也不同,直接将虾一起煮较为简便,繁琐的则用虾头熬煮多时,成滋味浓郁的虾面汤头。

在合村一带有立夏吃炒面的习俗,说是立夏吃了笋炒面能健身明目,尤其是小孩子立夏吃了笋炒面,脚骨坚硬,能像竹子一样健康长高。

3.立夏吃面食的功效

人们对面食自古就钟爱有加,不仅因为面食的做法五花八门,更因为面粉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e及钙、锌、硒等营养成分。但很少有人知道,面食吃对了还有解乏的功效,可为上班第一天补充体力。

发面面食的优势在于面质松软,发酵后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在发酵过程中增加了维生素b族的含量,使多种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性提高。酵母菌所含的植酸酶水解了面粉中大部分的植酸,发酵后产生的乳酸和钙、铁结合后变为了人体容易利用的乳酸钙和乳酸铁,从而增加了钙、铁的吸收率。死面面食虽然不如发面面食容易消化,但是在烹调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量比发面低。

因为面食热量比较高,所以不要吃太多,否则会引起热量囤积,导致脂肪堆积。合理的饮食应是多样化的,长期过量摄入面食也会导致营养的不均衡。

若在吃饭中面食吃得过饱,不要大量饮水,这样不但会使面食膨胀,也会稀释胃酸,引起胃部不适及消化不良,长期如此会影响胃的消化能力。糖尿病人和肥胖人群都应减少面食的摄入量,高血压人群也应少吃发面面食。

4、解惑:立夏三鲜是什么?

古时候,天子率领公卿大夫在都城南郊举行迎夏之礼,用生肉、鲜果、五谷以及茗茶祭祀。此习俗流传到民间,便有尝鲜之举。到今日的饮食文化,立夏吃三鲜,主要为“地、树、水”。那么具体三鲜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一一介绍。

1、地三鲜

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蚕豆、蒜苗)。其实各地都有自己的三鲜。吃这三样美食有一定的道理。

之所以吃蚕豆,是因为立夏时,它刚好上市;豆又叫发芽豆,立夏吃豆,讨的是“发”的彩头。买新鲜蚕豆时一定要剥开蚕豆看一下,要挑选蚕豆筋是绿色的,那是新鲜的好豆,皮薄肉嫩,吃口软糯。如果筋的颜色变黑,那就说明这蚕豆不新鲜了。

而时令蔬菜红苋菜,吃完苋菜端起菜盆将红红的汤汁一饮而尽,讨的是“红”运当头的彩头。夏天人们大量出汗,多食苋菜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还有减肥排毒,补血补气之功效。

最后黄瓜水分大,也非常适合夏天吃。黄瓜含有较多的果酸、果胶和丰富的纤维素,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并促进肠道中腐败食物的排泄,祛脂瘦身,预防便秘。

2、树三鲜

樱桃、枇杷、杏子(一说是青梅、杏子、樱桃)。立夏后,炎热的天气里,人体内丧失的水分增多,脾胃消化功能也变差,多吃水果是补充水分并且帮助消暑的有效方法。时令水果新鲜多汁,当然要尝一个。

其中樱桃便是最早应市的当季水果。在水果家族中,一般铁的含量较低,樱桃却卓然不群,一枝独秀;维生素a含量比葡萄、苹果、橘子多4~5倍。立夏吃樱桃,讨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枇杷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很高的保健价值。中医认为,枇杷性凉,有润肺、清肺之功。《本草纲目》曰枇杷“性味甘、酸、平、无毒”,有“止泻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之功效。

正是杏儿上市的时节,我国民间有“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的谚语,话虽夸张,但却说明了杏有食疗价值。常吃杏子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3、水三鲜

水三鲜即海螺、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这类三鲜现在四季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应节气享受这些美食或许更多一些乐趣。

海螺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它味甘、性冷、无毒,具有清热明目、利膈益胃的功效,对心腹热痛,肺热肺燥,双目昏花等病症也有一定的功效。

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鲥鱼鳞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能治疗疮、下疳、水火烫伤等症。

立夏食用“三鲜”的习惯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说法,这里面有饮食健康的道理所在。所以在立夏时节,记得要尝三鲜哦。

5、你可知福州人清明吃什么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古时候,清明节的仪式是很隆重的饮食也是很讲究。流传至今,仪式是简化了,但饮食还是不变的。想了解福州人清明时候的相关食俗吗?那就一起往下看吧。

清明果

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节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太平燕

很多的福州人在清明节会选择太平燕。太平燕燕皮是用精选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起来,略干为鲜燕皮。继续晾干为干燕皮,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包馅前,用刀切燕皮成约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状,蒸熟即成肉燕。

其实这些食物都是福州人清明节上一道“大菜”,扁肉燕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福州侨胞喜爱,清明节到福州来,必带燕皮回去馈赠亲友。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