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与姐姐喜欢同一个人 梦见喜欢的人的姐姐
2023-12-06
更新时间:2023-05-18 08:15:18作者:佚名
1、振奋人心的温州龙舟文化
2、苗族文化:苗族独木龙舟节
3、带你了解温州丧葬文化
4、浅述温州小吃文化的特色
5、振奋人心的,赞扬劳动者的歌都有哪些
6、猜你喜欢:
在温州每年端午都会有一项振奋人心的活动,那无非就是划龙舟了。
随着一声声加油呐喊声,那气氛不用在现场应该就能感受到是怎么样的一种热闹了吧。
本文为你介绍温州文化中的龙舟文化,快来一起了解吧!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因此,浙南地区的龙舟起源其实跟屈原大夫并无联系,起源只是祭祀水神(龙,最初应该是蛇的形象),祈求风调雨顺。五月初过后,浙南沿海马上就要迎来台风水灾,所以,老祖宗选在端午前这个时间划龙舟,是很有学问。
到明时,端午龙舟竞渡仍很盛行。“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聚众鼓噪,闻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及其斗胜夺(纟采),少有不平,鼓(木世)相击,损伤肢体,甚之损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就与有(足俞)于斯哉。”
(《岐海琐谈》)清时,斗龙舟更加广泛流行。据清赵钧《过来语》记载:道光六年(1826)五月初四,瑞安县城端阳节的活动:“本岁闺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舡,游人更盛。初四日,余与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竞渡,士女四集,几至舟不可行……”
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阳江南则是四月初一。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
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
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
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
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
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
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
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
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划龙船本是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过去由于旧社会恶习相沿,常因“构怨之村,则藉赛舟之名,彼此武斗,伤命涉讼者往往而有”。这就是现在政府不大提倡龙舟赛的主要原因,现在械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由于外出经商的人太多,龙舟赛的规模大不如以前,政府应该加以组织和引导,而不是采取盲目的废止,这是一种可笑而可悲的“懒政”,以免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消失。
独木龙舟节是苗族文化的骄傲,论是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还是采木凿舟,下水到竟渡,其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体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节日文化气息,是中华大地绝无仅有的,具有深远的悠久历史。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独木龙舟的历史渊源
据民国《施秉县志》记载:“船用长木制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蜒有势,颇足观赏”。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每年农历5月25日-5月27日,每年的这几天都会举行这一盛大集会独木龙舟节。
独木龙舟规则
由男人们把龙舟抬到水中,比赛当天,吃过中饭后,参加比赛的男人们清一色穿着家织的深紫色的亮布衣和蓝色布裤,腰扎一条织镶着银泡的腰带,头戴黄色的插着三根银片的马尾斗笠,每条龙舟载三、四十人,母舟前方坐有四个人:第一个坐在龙舟与龙头连接处,背朝前方,负责呐喊助威和靠岸撑船;第二个人是中年老人,背朝前方,负责鸣放铳炮,制造声势;第三个人是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也就是鼓主,背朝前方,身穿白色长袍,外套一件黑色马夹,头戴一顶大宽边帽,负责敲鼓。
第四个是一个男扮女装的10多岁的小孩坐着负责敲锣,在男孩的是面还有一个小龙头,捆绑一把黑伞为其遮荫,其余的水手分成两排站立在两只子舟上,在水手中间放有一桶糯米饭,饭上供有一只煮熟的鹅,有三位老人站在母舟的尾部,负责掌握龙舟的方向。
独木龙舟仪式
龙舟出发前,各寨在龙舟附近的河滩上放一张四方桌,桌上有一升米,米上点有三柱香,放十二元钱,巫师手提一只公鸡站在桌边念巫词,招集山神、树神、祖宗前来保佑龙舟平安比寨,平安回归。之后巫师用茅草沾河水洒向龙舟并一刀把鸡杀死,比赛结束后,巫师又用同样的方法欢送山神、树神、祖宗。
民间流传的丧葬方式总是会有很多种,例如:土葬,花葬等等。
在温州,以前还一直盛行土葬这种仪式,现如今也有了新的殡葬方式。
本文带你了解温州文化,一起来了解温州的丧葬习俗。
土葬
温州市在历史上一直盛行土葬。据考古资料证明,在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已有石墓石棺出现。这种墓高约一米余,四周有4块天然大石块作支柱,上盖一块长方形的巨石。据史载,至迟在2000年前的东瓯王驺摇时期就存在土葬。旧时的温州西郊瓯浦山旁就有东瓯王墓。从明清到民国,土葬之,风更盛。
在温州民间,历来还有在生前筑寿坟,或死时临时选穴筑坟的习俗。其坟大都以砖灰为塘,以石为茔,比较流行的是一种以棺木为中心,周围垒以大石,做成靠椅式的坟,俗称“椅子坟”。由土葬发展成的殡葬旧俗,仪式繁琐,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并且化费巨大,浪费惊人。
下面介绍旧的土葬习俗和新的殡葬习俗。
[小敛] 人死之后,孝子披麻戴三梁冠,揭一个盛水用具到河边,后随一人执伞遮盖,先投一文钱于河中,汲取河水,叫做“买水”。这水用来给死者沐身。穿上敛衣(即丧衣)后,还给死者口中含一金质或银制的圆形的管儿叫“聪明棒”,这棒用红缎包起来,塞入口内,俗叫“含口劲”。
这是上古含玉的遗意。然后把尸体移到中堂敛床上,以待大敛。并取筷箸插饭中,绕以苎绵,陈于尸前,作为临时木主,同时在足下燃一灯,谓之“照冥路”。
小敛以后,拆掉死者睡的床,在原床地上,还要摆一个磨石,磨上置一个斗,内放满垄糠。糠上放一个米升,升上又放一灯盏油,内放七条灯蕊,一夜点到天亮,以后每夜减一条灯蕊,减至最后,即是头七。依次七夜,灯蕊点完,叫做“点七星灯”。每逢七天,除四七外,都要祭奠。
[大敛] 将死者入棺,也叫“入室”。棺中必须先装松炭、柴灰、灯蕊草之类吸干之物。婿家或内侄还要贮送给死者被褥、白烛、金银纸等,古时叫“□”,这是古时赠死的遗意。尸体入棺后,把棺柜盖子用长钉钉好,并用水绸、生漆、涂塞了缝痕,这叫“落钉”。
这时,孝子披麻、执杖,稽首跪伏阶下,六亲下辈,各依五服制度,分别穿麻、穿白,从跪,也稽首伏在后面,草草设起灵位,道士摇着铃,导孝子和亲友祭拜,叫做诵“开路经”。在平阳,旧时还有丧葬用乐饮酒的习俗;“大敛用乐,其亲朋集奠时设酒馔觞客,送迎拜奠皆用乐。大敛时亲邻皆至,名曰送敛,丧家多备筵席留饮,有宁啬于衾棺而丰于酒者。”《平阳县志》
过去温州一带有亲死停葬的陋俗。丧家惑于风水,听信堪与家之言,或惧葬时化费,因此停棺不葬。富者其柩多停室内,贫者则置棺于村落树丛或祠堂中,露厝棺骸,雨淋日灸,腐汁入水,毒气熏蒸,为害极烈。
清《永嘉闻见录》载:“……故一家之中,每见停棺累累,且久至数十年者,时日既远,香案为设,间值吉事,富家蔽以屏幛,贫家围以竹廪,竟以庭除为邱墟矣”。这种陋习,现已革除。
[做七七] 旧时,死者入敛以后,每隔七天进行一次祭奠,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俗称“做七七”。一七;亦称“头七”,丧家设灵座,供木主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亲友除送挽联、挽幛、花圈以及钱币外,均到灵前上香叩拜,并劝慰丧纸扎等活动。
二七、四七、六七、一般活动从简,由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三七、五七、七七、仪式较繁,除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包,请道士诵经拜忏,亲友均来吊唁。
[设灵堂] 大敛以后,要在中堂正中,搭个高台,台上一椅一桌,叫做“灵桌”、“灵位”。桌上一个香炉,一对蜡烛台,一盏菜油灯,并站着一对小型的纸扎的仙童玉女,摆在桌上。桌下一张踏脚凳,凳上一双死者生前穿过而质地还好的鞋子,桌前挂起的白桌帏。
还有帛幡上写着死者的生、卒年月日,叫做“魂帛”,挂在灵位前。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认为死者魂魄坐在灵位上,因此桌上的灯要昼夜长明,叫做“灵前灯”,每日三餐茶、饭、面汤等供养,都如生人一般,俗叫“供饭”,也叫“礼鬼”。七七供满,正个灵堂便撤掉。这形式在温州叫“设灵帏”或“设孝帏”。
[送被面] 过去,凡逢人家办丧事,亲友有送挽联、挽幛。挽幛是一大幅白竹布,正中写挽词。如“哲人其萎”(男)、“驾返瑶池”(女)之类。右边一行题上款,左边上行题下款。由于白布写墨字后,能作抹布之用。
于是,改为用白纸写字,贴在挽幛上。这样,丧家悬挂以后,还可以做衣衫。后来,社会风气奢侈,白竹布升级改为白绸子,贴墨写白纸。近年来,挽联又飞跃升级,变为五彩缤纷的绸被面,搭在绳子上,完全失去了挽幛的本意。
[出殡] 大敛以后,棺材抬出去,叫做“出殡”。旧时的出殡仪式,起丧时先祭方弼氏(金面、三目),也有先祭方相氏,即金面四目的大“开路神”。并有白旗、高灯和一切旗、锣、伞、纛,还有骑马扮戏出的人,排成队伍,很象迎神。
还有六角香亭,内放香炉、木主、古代叫“栗主”,也叫“神主”,有内外两函。另有一容亭,挂死者画象。接下去,大批亲友执绋跟随,名曰“送殡”。棺材后面,又跟着众亲属送殡队伍。在经过亲友住的街巷,则在门口摆祭桌,桌上摆香花一盆,点白烛,棺木经过时,则放鞭炮迎送,叫“路祭”。
旧俗行土葬,一般都生前先筑寿坟,死后葬在山上。有些地方,掘土成穴,悬棺而下,其掘出之土,拥筑成坟,坟上有碑,详刊死者姓氏及其子孙名号和安葬日期。但多数地方则先以砖灰为塘,以石为茔,规模宽大,化费甚巨。
棺木上山时,在棺前陈列肴馔等。所选时辰一到,烧起柴火两大堆,鸣锣发炮,喇叭铙钹,锣鼓齐奏,并放花爆,孝子跪伏坟坦。在一片杂乱声中,棺木进入坟塘,这叫“进棺”。
这时人们在坟背上铺起松松的泥土,孝子肩背布袋,左手执一个盖仓谷的印,正只手套入布袋里,从左方登上坟背,在泥土上重重戳成印痕,再从右方下来,叫做“印坟”(方言谐音印音应,袋音代,是传代应坟的意思)。这纯粹是旧社会迷信思想的反映。
棺柩入塘之后,将将坟塘外口,用砖砌好,只有大约当柩差不多高的正中处所,剩个足方一寸光景的洞儿,叫“龙门”。时辰一到,又是烧火、奏乐、发炮,孝子伏地。一个泥土工人用一块细小砖头,砌塞龙门,才算安厝完毕。
这时,孝子还要跪在坟头把木主内外函,分排左右。先内后外,再先外后内,用墨,点了木主上的王字成主,叫做“成主”。于是孝子脱去凶服,换上吉服,肩头挂红彩,准备回山。
回山时,放木主的香亭在前,容亭在后,奏乐下山,乘船回城。般到城外,所有一切仪仗,以及扮饰戏出骑马的人,所有执事,都换了红彩,在船埠头等候。香亭、容亭上岸后,仪仗排为队伍,依原路回去。家内女眷,穿着吉服,焚香跪接,焚火盆。在锣声、鞭炮声以及大乐声中,容亭升于堂上,木主香炉,摆在桌上,依序跪拜毕,然后就摆筵席宴饮了。
[公墓]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土葬进行了改革。本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移风易俗的原则,规划土葬用地,加强土葬管理。除划定禁坟区(如风景区、公路两侧山坡等),指定建坟区(限在隐蔽的荒山脊地)。
建立建坟用地审批制度外,着重推广公墓建设。公墓以村为单位筹建,由群众集资,建成后由群众认购。这些园陵式的公墓,既节约用地,又美观大方,给人以整齐、卫生、幽静、永久的感觉。四周除种植花木外,还有凉亭、花坛、墓志等附加设施。
有些公墓旁还建有“留容馆”。据1989年5月统计,全市已有公墓100多座,15000多穴。随着公墓的建设,丧仪也逐步简化,人们以挂白花、带黑纱、开追悼会来代替过去的披麻戴孝等封建殡葬旧。
瓶葬
在温州市的泰顺、平阳一带,有瓶葬之俗。有些人家在办完丧事,停棺数年,等待尸体腐朽后,就拾骸入瓶。
火葬
火葬在全市在逐步推行。其仪式十分简单,符合科学、卫生、节约和肃穆的原则。
人死后,将尸体运往殡仪馆,暂时安放(采取冷冻、防腐措施),以后通知亲友,各方送花圈,一般在二三天内,由家属亲友在殡仪馆公室内举行简单追悼会,中间挂死者遗像,两旁列花圈。仪式为:追悼会开始;奏哀乐;向死者默哀;然后向死者遗像三鞠躬;家属(或单位代表)致悼词;亲友致词。
所有讲话,文词简单,内容均为肯定死者生前为国家、为人民所作的好事和贡献,表示发扬和学习死者生前好的精神,化悲痛为力量,搞好国家建设。最后,亲友们向死者遗体告别,然后把遗体运往火葬场,两日后取回骨灰,装匣存放骨灰堂,或携回安放,或择地埋葬。
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伴随着这个城市的兴衰繁荣而变化,温州的小吃文化便在温州城市空前繁荣成为全国十大造船基地的时候诞生。清初之时温州地位有所下降,温州小吃文化大全也日渐低迷,不过如今通过各方努力,温州的小吃又重新焕发活力。
温州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松糕、箬糕、马蹄松、鱼丸、温州鱼丸、县前头汤团、中亚大包等小吃,有些还曾通经过全国名小的认定,声名远播,这些不仅仅是驰名的品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温州鱼饼最早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肥肉,打成长条,放在蒸笼里蒸熟,而后再放在油锅里去炸,人们称他为“鱼饼实”。现在鱼饼制作法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做时先刮取少刺多肉的鱼肉剁成肉泥,加入酒料,拌人豆腐、菜泥、葱、姜等和番薯粉揉成粉团,然后作饼形,上蒸笼,或下油锅炸至焦黄再入锅炖熟,可单独食用,也可以切成片块煮,或切丝加佐料翻炒。
鱼丸以鱼肉或海鳗肉为主料,切成细条,用酒、味精、盐渍片刻,加白淀粉,用手揉透,然后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食时连原汤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葱花。
温州鱼面,先是刮取黄鱼、鳗鱼等色白质细的鱼肉,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烤熟后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挂面、细丝面等形式,晒干收存,用时入汤煮,则柔滑如面,味鲜爽口,通常则用鱼圆和面合煮,称“鱼圆面”。
鱼皮馄饨用色白细腻的鱼肉,敲成小薄片,制作如饺子皮大小,裹以肉馅,捏成荷花形状,或蒸熟备用,或入沸水煮熟撩出,加调味食用,俗称“鱼皮馄饨”。吃起来鱼肉片透明、光滑,形似花朵,味鲜爽口。
矮人松糕瓯菜名点,因创制人张月波矮小而得名。此糕均选用纯糯米,过水磨成细粉(越细越好),拌以腌渍了几天的猪臀肥肉丁,并配以上等桂花和白糖拌匀,炊熟成板,切成方块出售。松糕既松又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不粘牙,很是爽口。
县前头汤圆历史悠久制作的汤圆洁白晶莹、滑糯爽口、皮薄馅大、馅心香馨、汤清味美。温州民俗“冬至”家家户户必吃汤圆,以示全家团圆、欢乐、幸福。汤圆品种多样,以白糖芝麻为主制作馅心的甜汤圆和以鲜猪肉为主制作馅心的咸汤圆最受市民欢迎。汤圆吃法不同,有水煮、清蒸、油煎、拔丝、酒醉、豆粉滚等各种,但以水煮最为普遍。
三丝敲鱼温州民间传统佳肴,直至今日,每到逢年过节,亲朋相聚,常以敲鱼款待客人。取新鲜鱼鱼肉,蘸淀粉,用木制敲鱼槌敲制成极薄的敲鱼片,在开水中一焯,洁白光滑,呈半透明状,故又有“玻璃鱼”之称。“三丝”指的是鸡脯丝、火腿丝、香菇丝。敲鱼、三丝加清汤烹制而成“三丝敲鱼”,汤清味醇,鲜嫩爽滑,色泽调和,独具风味。
胶冻以黄鱼胶或其他鱼类的膘作原料,加水(50克千鱼胶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后冷却即成。吃时用刀切成小块,用酱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调味。口感清凉、滑润,有鲜酒功效。
长人馄饨馄饨皮薄,用碱得当,馅心新鲜,配料讲究,有紫菜、蛋丝、肉松、酒浸虾米等。所煮馄饨,汤清见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因其创始人个子很高,人称长人馄饨。
劳动最光荣,这不只是一句口号,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自己与无数个他人的劳动上的。劳动,是人世间最朴素的事业,却也是最伟大的事业。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劳动节时经常会听到的,赞扬劳动者的歌曲。
《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嘿
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
造成了犁锄好生产
造成了枪
振奋人心的音乐振奋人心的歌曲振奋人心的句子振奋人心的词语振奋人心的诗词振奋人心的演讲振奋人心的口号振奋人心的诗句振奋人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