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特色与工艺技法:畲族编织工艺介绍(畲族编织工具)

更新时间:2023-10-01 18:00:04作者:佚名

特色与工艺技法:畲族编织工艺介绍(畲族编织工具)

文章目录:

1、特色与工艺技法:畲族编织工艺介绍

2、国画大师黎雄才的绘画技法和艺术特色

3、颇具特色的畲族茶文化

4、畲族的春节习俗介绍,与汉族有什么不同

5、畲族建筑特色与特征

6、猜你喜欢:

1、特色与工艺技法:畲族编织工艺介绍

畲族,我国南方游耕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在畲族,他们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风格独特的工艺技术,虽是手艺但相比机器也毫不逊色。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看看畲族编织工艺吧。

畲族编织工艺是彩带和竹编。

1、彩带: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彩带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其编织工艺的传承完全靠口传身授,目前濒临失传。

彩带以丝线编织为主,也有用棉纱或苎麻编织的。织彩带没有特制的织带机,屋内屋外乃至山野都可编织。

彩带两边不织花纹,线以红、绿、黄、紫等色线与白线相间,根数随宽窄而定,有三双、五双、十三根、十六根、二十二根、三十二根、五十五根和双随(即双排图案)等,一般以五双和十三根较普遍。经线多则宽,经线少则窄,宽的有两寸多,窄的不足半寸。纬线基本采用白线。不论带子的宽窄,穿梭编织花纹图案皆在正中的七根线上,其余的编织平面花边。

彩带的图案丰富多彩,主要纹样有“十三行”、“水击花”、“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蜒纹”、“蝙蝠”等。编织大宽及图案复杂(如“双随”花纹)的彩带,需精心设计,耗工较大,—般作供观赏的装饰品。若作拦腰围裙的带,常用七根经线;捆扎衣物或作包袱带等,采用十三根即可。

2、竹编中堪称一绝的是斗笠:

斗笠上分别编织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层屋,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

畲族花斗笠,是畲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畲族花斗笠的编织,最具民族特色。而上水村村民编织的畲族花斗笠,以其历史悠久、做工精细,设计考究,美观大方,独具闽东畲族竹编工艺之最。

斗笠的编织,是一种复杂、精细的手编工艺,涉及近40道制作工序。从选材、制材、编织等,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要求,容不得丝毫偷工减料。例如,第一道选材工序,就必须选用上水特有的一种竹节间距长、纤维含量多、柔软性强,当地俗称“袅(音)竹”的竹子,而非其它竹子可随便替代,还有破篾、拉丝、上漆等等。一个花斗笠全部制作完工,至少需要6至7天时间。

制作完工的花斗笠直径约40多厘米,由上下两层竹篾编合而成,中间夹铺特有的“箬叶”。竹篾细若发丝,厚薄均匀,色彩多样。细数竹篾,仅上层,就有220至240根之多。斗笠的外缘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外观斗笠,上方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色图案。

内看斗笠,除了外层所有的各种相似之处,还配上了色彩艳丽的各色珠子和红、黄等色彩的绸带等装饰品,把斗笠点缀得典雅高贵。整个斗笠以五彩九重细篾编织而成,色彩艳丽,耀眼夺目。在编织过程中还使用了畲村特有的桐油等防漏工艺,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堪称畲族竹编一绝。

2、国画大师黎雄才的绘画技法和艺术特色

黎雄才,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下面,要通过国画大师介绍的是黎雄才先生的绘画技法和绘画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了解看看这位大师的绘画艺术境界。

绘画技法:

山水画方面,黎雄才在日本取法的“朦胧体”风格,延续到他回国后。黎雄才成功地揉合了传统与日本画法。他这种新作风,既有笔墨,又有渲染,同时又能表现景色的远近和空气层,在岭南画派的折衷中外的宗旨下,当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黎雄才往后的道路上,却未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3、颇具特色的畲族茶文化

茶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颇为重大,各国人们文化不同,喜欢的茶的品种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各个民族对茶都有自己的见解,以至于形成互不相同的茶文化。畲族茶文化是怎样的呢?一起来饮茶文化中看看。

一、见缝插针广种茶

畲民大多集聚在山腰地带,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尽占有的可耕田地却都是从陡峭的山坡上千辛万苦通过认真修筑梯级而获得的,修筑的梯级园地土壤腐殖质丰富,十分适宜茶树种植。同时这里绿树成荫,终年云雾缭绕,孕育了茶叶优异的自然品质,因而自唐永泰以来,畲族太祖雷进裕等人先后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徙这里后,不管是单家独户还是小聚居,他们都在自筑梯级园地上见缝插针种植茶树,从而留下了“畲山无园不种茶”、“园里无茶不成寮(屋),山上无茶不成村”等畲谚。

二、以茶冠名命地名

笔者曾对1990年编辑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名志》进行研究,并实地作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本县所辖地域从政区地名到名胜古迹、从人工建筑到地理实体均有用茶命名的茶地名。这些不同或相同的茶地名,有的代表行政区域,如本县不仅有多处同名同字的茶园村,还有茶园乡,在人民公社化时代还设有茶园管理区。

三、乡俗浓重饮茶习

茶是畲族人民必备的饮料,用茶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每年逢清明采茶时节,畲家的媳妇必亲自采制几斤绝对上等的名茶,并加以密封贮藏,每到大年初一娌妯们就争先邀请爹姆及亲戚叔嫂到自家敬品一杯“春节茶”,她们不仅在采制名茶时就十分考究,在沏泡时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用水必取村中最为净洁的山泉,煮沸的开水必稍搁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选用半透明缕空细花的薄胎瓷碗,冲泡时必先以小量开水润湿茶叶,然后泡至七分满浅。

四、茶与畲族生活

畲族人民不仅有独特的二碗茶茶俗,他们更是把茶跟婚俗连在了一起。在媒婆去畲族姑娘家提亲时,媒婆必须带上一包上好的茶叶,俗称问茶。女方如果同意的话,就收下茶叶,反之则把茶叶原封不动的请媒婆带回;男方去女方问聘时,男方不能直接问多少钱,而要问几两茶,俗称问茶钱;毛头阿郎第一次到姑娘家作客时,要带上一个茶罐,罐中放上鸡蛋和茶叶,如果毛头阿郎吃到了姑娘做的糖吞茶蛋,则次年开春可来迎娶。

五、古老动人茶传说

畲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茶,畲族人民的文学也离不开茶,在丰富的畲族文学作品中,故事传说便是最精彩的一种。在畲乡景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动人的茶传说,相传唐永泰年间,有一天在四川峨眉山勤修苦练了50年的老瘩和尚云游经过此地,他获悉南泉水的甘寒清冽,拟品尝一番,便奔赴泉源,却因长途跋涉劳累过度而昏迷倒下。

多亏上山拾柴的雷太祖看见,用山泉救活了和尚,并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寮里休养,老瘩和尚由于吸饮了南泉水,身体日见健壮,他见这里云雾缭绕,是个建寺坐禅的好地方,于是化缘建寺山中,为报救命之恩,他在寺院周围播下了从峨眉山带来的茶籽,并精心用南泉水浇灌,以收取茶叶酬谢恩人。

六、雅俗共赏茶诗文

散见于各种史料中的茶记载、茶诗文是畲族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茶记载记事详实,茶诗文赞赏得当,读来清新隽永。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畲家创制的惠明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就被列为贡品,有《处州府志》记载为证,“入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诗句描叙了当时入京进贡非凡场面。

4、畲族的春节习俗介绍,与汉族有什么不同

大家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应该都非常了解,那么大家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畲族的春节习俗吧。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里家家帖红,人人着新衣,到处鞭炮声,相互串们道喜,备办三牲厚礼祭祖。

畲族春节习俗

过年期间,男子搓草鞋,操劳家务,以示对妇女的尊重与慰问。姑娘们则忙于以各色鲜艳的丝线,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人。节日里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和打秋千等文娱活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十五过了元宵节,春节活动乃告结束。

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畲族人过春节与当地的汉族人大同小异,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因此倍受畲族人看重。

畲族别具情趣的过年,从腊月廿五便拉开序幕。这一天,家家“扫尘”:家庭主妇就会早早起来清扫房屋,洗涤被单和蚊帐,把整个家打扮得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这天起,家中老人,都会告诫小孩“入年嫁了,小孩子不能骂人,不可吵架,不可说不吉利的话”。

除夕这天,畲族人和汉族人一样,一大早起来,全家便忙开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换贴新年画,但畲族人贴春联除大小门全贴上外,还会在谷仓门上贴个“五谷丰登”,在猪舍门上贴个“六畜兴旺”等,意为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图个吉利和希望。 早上煮好饭后,首先要盛上一大碗“上岁饭”, 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茶,烧柱香,迎灶君回家,让他“好话传天上,坏话去一边”或“上天奏效好事,下界降吉祥”。

完毕,主妇还要将做好米粄蒸熟后用小盘子装着,加上三牲(宰杀最肥大的鸡。鸭)酒肉, 到蓝氏家庙里 焚香顶礼,放上鞭炮,表示一年忙到头,过年有如此丰盛的收成,感谢上代祖宗的保佑。

晚上,全家聚餐,吃团圆饭,凡是在外地读书,经商,做官,打工的家人都得赶回来团聚,喝上自家酿的米酒,共同享受这丰盛的年饭,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畲族人一年忙到头的劳动结晶。晚饭后,大人们向小孩子发压岁钱。畲家厅堂习惯红烛通宵长明,叫照岁,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守岁寓意迎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的新一年。零点准点,家家大放鞭炮迎春纳福,谓之“开新正”,但当年有丧服的人家就不兴燃放鞭炮和贴春联。

正月初一,这是一年的开头一天,畲族人起早穿上节日新装,个个喜笑颜开,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年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年,拱手作揖,“恭喜发财”“长命富贵”等好话连篇。多数人家备有金橘蜜饯(俗称“蜜枣”),亲友来临,先请吃蜜枣并呈上一句吉语:“吃蜜枣,年年好!”

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玩个不亦乐乎。晚上开始则有打香灯(用稻草扎成龙形,插上香火)和打狮活动,到各家各户去,舞灯助兴,纵情欢乐。真是“年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点蜡烛,装香灯……”。

【结束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带来的畲族春节的习俗。不知道有没有帮到大家呢?

5、畲族建筑特色与特征

因为地域的差异我们住的房子都是不一样的。畲族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又没有可烧煅贝灰的原料“海蚺”。所以,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黄土做砖砌墙,茅草为屋顶,这样也大大的节省了费用。因为这样的房子承受不了大风的压力,所以房子盖的很低。那么,下面一起深入畲族文化了解当地的建筑吧。

畲村的房屋格局基本上有二种类型,“竹竿寮”和“走马寮”。“竹竿寮”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竹竿厝。它门面小但纵深长,就象竹竿一样修长。通常每排立五根柱子,栋柱与第二柱相隔一丈;第二柱与廊柱相隔五尺,前五尺为走廊,正厅照壁在后二柱之间,照壁就在两边的挟柱。照壁中间设有神龛,奉祀祖先。

一幢房屋至少有两“木扇”柱子在两边牵墙,形成三格。也有五、七、九格不等的。正厅左右对称,偏间铺以地板,前一丈的方间为“暖堂”。堂前中间的桌下放有方形火炉,冬、春季可取暖、烘干。后一丈间铺设有对面床,中间空地为通往厨房的通道,照壁后无天井,而是砌上墙,做厨房用。楼上设谷仓和客房,正厅楼上不隔房间。

走马寮的造型多为“日”字形,前后均有厢房,称为“伸手”后厢称为火厢。栋柱与第二柱相距八尺,偏间隔到廊柱,走廊不设廊柱,以马脚架下檐,过间一丈二尺,前后的卧室较大,少铺地板,不设暖间,仅在炉前设一火炉。照壁后有天井和小厅。“伸手”每排三根柱子,有二、三格不等。前天井较大,放中门,盖门楼。

(一)茅寮

山区畲族同胞传统建筑是茅寮,也称为“畲寮”。茅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山棚,顾名思义就是山上的篷棚。通常以三、五根带丫的树枝或树干作为支柱,上面架上横条作为棚的主体架构,顶部成金字状,中间高而两边低,上面再用茅草或树皮覆盖以避风雨;泥间,也称“土寮”,通常用小竹或芦苇杆编成篱笆状,拐角处用木头固定,然后涂上泥巴,做成“墙”。

上面以三根木头横架,中间高而两边低,同样用小竹等编成篱笆状物铺在上面,盖上茅草或树皮,再用藤条将其固定而成。山棚通常建在靠近劳动的田边或山地旁边,作为劳动中间的休息场所,或临时过夜的住所。而“土寮”通常建中村中,为畲族同胞的普通民居。

(二)瓦厝

瓦厝也称为“瓦寮”,顾名思义就是上面用瓦片覆盖的房子。“瓦寮”的建筑通常是用泥巴夯实成墙。泥巴是用黄泥土浸漂,再借用牛力在泥上多次反复踩踏,以增加土的粘性,然后加入稻草制成土砖,由于有稻草的牵引,土砖的硬度更高。将土砖按一定格式堆叠起来就成了墙。

墙上面横架杉木,铺上木片,再盖上当地自制的土瓦,就成了屋顶,可档雨。只是在铺设土瓦时,瓦片之间不用贝灰粘接,而是以大瓦为阳作瓦槽,以小瓦为阴作瓦瓴,这样就把可能漏雨缝隙给封闭了,这就是建筑上所说的“阴阳盖”了。

(三)祠堂

大凡畲族村创村之时都会集中建一座房子,这座最早建设的房子就是他们的“祖厝”。早期一般畲村议事、祭祀等族内活动都在“祖厝”的公厅内举行。“祖厝”是创村的第一批建筑物,虽然年代久远,陈旧不堪,但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宗族的权威性。

此类建筑物与民居毗邻,建筑风格也与民居相类似,但规模较民居要大。到了一段时间之后,生活稳定了,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且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这时祖厝的规模可能与各种活动的开展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村中畲族同胞会建设更大规模的祠堂。

猜你可能也喜欢:

独特的仫佬族乐器代表:呜哇

令人沉浸其中的仫佬族民歌

仫佬族春节过年习俗

汉族的待客礼仪是怎么样的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编织  工艺  畲族  工具  特色  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