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与姐姐喜欢同一个人 梦见喜欢的人的姐姐
2023-12-06
更新时间:2023-12-01 00:01:11作者:佚名
1、腊八粥与佛教徒 腊八粥与佛弟子有何关系
2、卫塞节的庆祝方式,只有佛教徒庆祝吗
3、佛教徒死后有什么讲究,佛教徒死后怎么处置
4、身心合一的佛教徒生活礼仪
5、腊八粥与佛教的秘密关系
6、猜你喜欢:
说到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有什么习俗,最为人所知的当属吃腊八粥,而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有传说指它是从佛陀修行时接受的乳糜供演变来的,直到今天,各地一些寺庙到了腊月初八也会施粥给广大信众。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腊八粥与佛弟子有何关系。
腊月初八这天吃腊八粥,对于佛弟子来说,其实与祭祀、养生保健什么的并没有特别的关系。腊八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腊月初八这天觉悟成道。那么一碗粥和释迦牟尼佛有什么关系?若想了解其中缘由,这事还得从佛的故事说起。
那时候,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太子,因纠心于人生的种种困惑,决定放弃太子的荣华富贵,成为一个追求解脱的修行者。他以极高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在很短时间内将道理和知识学习完毕。
接着他花费六年多的时间,以种种极端苦行方式,去体验验证他所学过的道理。六年中,他坚持不懈,常常绝食,强力地控制身体感官,甚至达到了停止口鼻呼吸、控制耳朵呼吸的状态。
六年坚持这些行为的结果,使他一直只是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而并没有达成作为修行者的初心。极度虚弱的乔达摩,发现这样严酷的苦行,并无益于他达到超越常人的境界。是否还有其他通往觉悟的方法?当他这样思考的时候,极度虚弱的躯体似乎已经极大地阻碍了他重寻路径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首先需要调理一下苦行致弱的身体。于是,他决定放弃绝食而摄入一些食物。就在这时候,一位牧羊女发现了这位极度憔悴瘦弱的修行者。她布施给乔达摩一碗粥,一碗杂粮煮、配有少量羊奶的粥。后世称这碗粥为乳糜供。
当乔达摩接受乳糜供调养恢复身体之后,到了菩提树下开始探索新的解脱之道。不久,就是在腊月初八凌晨启明星出现的时候,这位修行者究竟圆满证悟了,天地间才有了佛陀。这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修行者,成为真正的圣人,被称为释迦牟尼佛。
牧羊女所供奉的那碗乳糜供其实就是佛弟子煮的腊八粥的真正原型。所以,这小小的一碗腊八粥,它所承载的精神与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至少可以从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中总结出这碗腊八粥所代表的三点意蕴。
一、标志着转折
苦行六年,茫无所获,乔达摩需要重新调整努力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他接受的那碗乳糜供就是转折点:是邪道与正道的转折,是固守与革新的转折,是迷惑与正觉的转折。
二、标志着新的开始
佛陀的觉悟展现着一种能够真正超凡入圣的,能够证得真智慧的,能够获得真解脱的,一种全新的思考和修行方式。这碗乳糜供就代表着这一切新的开始。
久久陷于苦闷,长时间不知出路,即便是佛法的学习与践行都不能很好获得的状态下,任何人未尝不需要诸佛菩萨的加持,给我们开启一个新的思路、新的修行境界、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而这一切,或许都可以从一碗腊八粥中去体会。
三、标志着弃恶从善
乔达摩在接受乳糜供的时候,开启了通向真解脱的转折,他在尝试创造一种崭新的修证体系。佛陀接受乳糜供的行为说明了:不正确的修行方法应当被舍弃,应当寻求新的解脱途径。
所以当后世佛弟子效仿学习佛法,每年领受腊八粥之时,都应该反观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修为等等一切之中,自己是否有足够地弃恶从善、去伪存真。
卫塞节对于佛教的广大信众来讲,是一个极不平凡而又神圣的日子,它是纪念佛陀一生中三大事——诞生、成道、涅盘的重要纪念日,那么今天的传统节日就为你介绍,卫塞节的庆祝方式都有哪些。
你可能喜欢》》盂兰盆节吃什么?
卫塞节是巴利文的译音,意思是月圆日,是象征佛陀德智圆满、福慧具足,真理之光遍照世界,六道众生都能感受到佛陀真理的启示,破除烦恼与黑暗,证悟光明,清净的佛性境界。
卫塞节这一天,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的佛教徒,均在这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中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许多地方都会举办浴佛、放生、布施以及祈福活动,借着一场场的庆典,让民众融入吉祥喜乐的气氛中,也是对佛陀示现世间感恩法喜的呈现。
在这一天,各寺庙会举行宗教仪式,包括诵经、说法,以及各种表演与庆祝活动;也包括举行盛大的游行。在马来西亚槟城,马佛总每年主办和发动全槟城佛教组织参与节日游行。除了各自的庆祝活动,各佛教组织也派出成员,组成大规模的队伍,参加佛总主办的“卫塞节”游行,引导圣像游行。
各地善信们除了到各寺庙拜佛,一些寺庙,也在庙中举行浴佛仪式,让善信到寺庙为释迦的婴孩铜像沐浴。铜像表现释迦初生形象,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信徒在为释尊铜像沐浴後,又会以瓶子装了沐浴过佛像的花水,取回家里供一家人沐浴之用,他们相信由这可以保佑合家平安、福星高照、吉祥如意以及万事一帆风顺。
这一天,有能力的法友可以选择静修,或者也作一件帮助别人的好事。即使去放一条小鱼儿或者给乞讨者一元钱也是好的。总之保持一颗寂静安详的心境,是每个佛教徒这天对佛陀最好的纪念。许多上座部佛教人都会这么做。
在一些不想死的人眼里,死亡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希望自己永远都不要面对它。但在一些活不下去的人眼里,死亡就像是恩人,可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每个人对于死的见解都不一样,而一些佛教弟子死后又是什么样的呢?
那么,本期佛学入门一起了解佛教徒死后有什么讲究。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六道轮回中: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地狱、畜生、鬼极恶之人,立刻下地狱。要地狱苦完全受完以后才能投胎。也就是地狱道。极善之人,立刻升天,等到天人的福报享受完了在转世投胎。也就是天道、阿修罗道。真正的修行人,有阿弥陀佛接引,即刻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再六道中,不牵扯投胎。
去掉刚才说的、地狱、天道、阿修罗道以后。大多数人,小善小恶的基本平衡。将来都是人道、鬼道、畜生道。者三个道的众生,都是死亡49天以后,按照个人的善恶因缘果报,各自投胎轮回。佛家讲的超度尽量在49天以内就是这个道理,49天内的超度,能够影响他去往那一道。49天以后,如果他已经投胎,超度就无效了。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得人身容易,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必得、定得、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贪心是饿鬼,嗔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守五戒得人身,行十善升天,十善加着嗔恚那就是修罗道。破了我执,是阿罗汉。悟透十二因缘,是缘觉。只有清净慈悲的大菩提心,才是佛菩萨!佛才是宇宙之间最圆满的境界!
佛教起源于印度,我国古代僧人的葬礼很多方面都受到印度佛教传统习俗的影响。在古代印度曾流行四种葬法,即水葬、火葬、土葬、林葬。火葬和土葬人们都很熟悉,水葬就是把尸体放在水中,随波逐流;林葬则是把尸体弃在荒林中喂野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病死在中印度拘尸那罗城外,他就是火葬的。佛教僧人以释迦为榜样,一般以火葬为主。
堂头行者要向寺院上下报丧。由弟子或侍者亲随为死者洗浴更衣,装殓入棺,在棺木前设粥饭茶汤为供品。方丈及众僧焚香礼拜,举哀,各人都要换上丧服。死者入棺3日后盖上棺盖,将棺木移至法堂,在法堂上挂帷幕,中间法座上挂上亡僧遗像,安放牌位。在法堂上香烛不绝,每天两次上供,还要派人通宵守灵。
在正式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其他寺院的僧人以及俗家施主都要登门上祭,由寺院知客僧接待。然后起棺出丧,由丧司、维那进香,做起棺佛事,鸣钟鼓等法器送丧。主丧带领众人,排成两行,齐步并行,行走时要心怀悲哀,不能交头接耳。到了火化场所,由小师、乡人及法眷看守火化并收拢遗骨。最后,亡故僧人的遗骨要送入塔内安放,僧人的牌位进入祖堂供奉。葬礼结束。
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结束语】佛教徒都是修行之人,或许在如今的社会并不如古代一样有着那么多的戒律,不过遵守佛教规矩的人还是很多的。至于佛教徒死后能否进入极乐世界依旧是个不解之谜。
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一个人如果站没有站相、坐没坐相、衣冠不整、谈吐庸俗,这样的人就是缺乏礼仪。在佛教中,一个人的礼仪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那些教徒更是有着明确的要求。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佛教教徒的生活礼仪吧!
一、事师:不直呼法师名号,不议论僧团是非,非时非地不拜,不宜走在师前,不宜站在师的上首,不应与师辩解。
二、入众:不争先恐后,不争坐处,不于座上遥相呼笑;不奔跑跳跃,不比手画脚,不私下耳语;众中有失仪者,当隐恶扬善。呵欠当以衣袖掩口。
三、起居:洗面当惜福,不浪费用水,不得喷水溅人;漱口时,不得讲话;如厕时,亦应静默;不可人前高声,随地涕唾。
四、共处:不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辩论。初见应该微笑问好,年幼年长问好,皆应以礼相待,要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要把欢喜带给别人。
五、饮食:不含食语,不嚼食有声,挑牙宜以袖掩口;行食未至,不生恼怒;不捡粗细,饮食时没有喜恶之分;不以舌舐食等。
六、礼佛:佛前中央是住持位,不宜礼拜;有人礼佛,不从其前经过;手持经像,可举示眉间,以为作礼;礼拜大德外,应对佛作礼。
七、听法:仪容端庄,坐必严正,不得乱语,谛闻审思,如说修行。
八、眠卧:不共邻单说话动众;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高声语笑;不得无故进入他房。
对于腊八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其实,腊八粥就是我们中国在腊八节的时候都需要吃的一种食物、一种美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腊八粥与我们中国的佛教其实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关系。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腊八粥与佛教的秘密关系是怎么样的吧!
汉朝时,每年农历十二月必定要举行年终腊祭,因此农历的十二月又叫“腊月”或者“蜡月”。在腊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腊八粥”。
对于“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很多,各地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嘟山当了和尚以后,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6年。他学经完毕的时候,正是腊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所说的“释迦牟尼得道日”。
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6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时,已是衣杉褴履,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
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一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释迦牟尼吃,使释迦牟尼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纪念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
随着佛教的兴盛,腊八粥也流行到民间。有钱人家的腊八粥要用几十种米豆果料熬成,亲朋好友之间还互相赠送。穷人也要在这一天用小米红枣熬一锅粥应应时令。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清朝时,皇宫里喝的腊八粥是雍和宫的喇嘛熬好后进贡的。
一过腊八,也就开始过年的准备了,但对穷人来讲,还债的日子也逼近了,因为从这时候开始,讨债的会陆续上门。
您可能也喜欢:
饮食文化:德国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北京小吃的来历
饮食文化:北京全聚德烤鸭文化
详解:山东饮食文化传统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