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满族葬礼习俗,尸体忌从大门抬出(满族人下葬)

更新时间:2023-06-04 12:15:19作者:佚名

满族葬礼习俗,尸体忌从大门抬出(满族人下葬)

文章目录:

1、满族葬礼习俗,尸体忌从大门抬出

2、有关满族元宵节的习俗

3、关于天津葬礼习俗知多少?

4、满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5、神秘的毛南族葬礼习俗

6、猜你喜欢:

1、满族葬礼习俗,尸体忌从大门抬出

满族在历史上曾经是权倾天下,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同时创造出辉煌一时的满族文化。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满族在许多生活中方面与其他民族不同,最突出的就是葬礼习俗了。

满族丧葬习俗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烧饭”之礼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马从

2、有关满族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有什么习俗,我们知道有吃元宵、放花灯、猜灯谜等活动,但是满族人的元宵可是大不同,除了以上的活动,他们有占卜、打画墨儿等习俗,很多人可能闻所未闻。今天小编就带你们一起来了解东北满族的元宵习俗。

元夕占卜

满族人家卜水旱占丰歉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泡黄豆。元夕取秫秸一节劈开,内装黄豆十二粒,自排顺序,仍两合夹豆,以线来束缚置水缸中,十六晨取出,视豆粒羸瘦丰盈来卜十二月水旱。二是蒸面灯。将黄豆面捏成油灯状,捏成后放入锅里蒸熟,揭锅时依每个月灯碗的干湿、水多少来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旱涝。

打画墨儿

正月十五元宵节,满族人家流行一种往亲族脸上抹黑的风俗,称之为“打画墨儿”。满族的规矩最多,做媳妇的不但在公婆等长辈面前得规规矩矩的,就是对大伯子也得毕恭毕敬。可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就打破了常规。兄弟媳妇与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画墨儿,叔嫂之间那就更没啥忌讳了。甚至可以不拘辈数去和叔公打画墨儿。打画墨儿这一做法,起先是满族对错误者的一种惩罚,一个人若是违背了族规,就用锅底灰抹黑了脸,叫他到大街示众,表示他已没脸见人了。后来打画墨儿就成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摆秧歌阵

绕场穿花,姿态灵活的跑旱船与踩高跷丰富了东北大秧歌。秧歌起源于稻作生产,东北秧歌传统演出程序是先拜庙,后拜门,再走街。踩秧歌以走大场为主,名曰走阵,秧歌领队多穿旗袍,头戴红缨凉帽,身穿马褂红袍,有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动作奔放,舞姿优美,表现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狩猎场面,显示了东北人民古朴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跳笊篱姑姑舞

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一种舞蹈,产生于满族的一个民间传说)也上街。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选一聪明、伶俐 、漂亮、不说谎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笊篱姑姑正史少有记载,传说原为一村姑,一日在河边洗菜,曾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被明军追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满族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形式,表达对她的崇敬与纪念。笊篱姑姑舞,深刻地描绘了满族传统的交通、岁时节日、文艺娱乐、民族历史及信仰祭祀等民俗世相,翔实地再现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多层面。

3、关于天津葬礼习俗知多少?

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丧葬习俗。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天津文化中,天津人民非常注重丧葬,在天津办丧事是一件很隆重的仪式,工序非常的繁琐,不过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那么,关于天津葬礼习俗知多少?一起来看看吧。

在天津办丧事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仪式,准备工作就很麻烦,人一咽气,丧家马上找到近亲近友研究办理。所有一切准备不外是花钱的路数。

通常所说的“白事知宾”,在天津就称为“大了”,是对婚丧嫁娶组织者的一个称呼。按照天津老例,婚丧嫁娶的程序极其烦琐,可一般老百姓家庭要么是不太清楚,要么是当事者迷,生怕组织不好让亲朋好友挑理,所以一般这样的大事都要请大了,一切听从大了的安排。可是随着现代婚庆业务的兴起,一部分大了转入了“正规军”。现在真正的大了作用发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白事上,所以现在一提大了,狭义的指向就成了丧事的组织者。

倒头或叫入殓

穿好寿衣并待老人即将咽气时,由床上抬到吉祥板(俗称床板)上,脚要顶墙,墙上面要挂纱帘。在炎热的夏季可以在杠房租赁冷藏棺来停放,避免尸体腐烂,然后由大了在亡灵口中放一枚金钱,为了是让死者顺利地渡过冥河,冥河上有舟子负责撑船,亡灵口含的钱就是付给冥河舟子的船费,另有说法是投胎的时候要给孟婆的汤钱。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在其脚下放两捆整打的烧纸,还要在海被的四个角上放四枚钱币,在左手放一个金元宝,右手放一个银元宝。

孝服:

儿女亲友要穿孝服(一般是在亡灵咽气前买的,也可以请邻居街坊一起手工缝制)男子着孝帽子,帽子上有金钱及麻绳(男左女右)孝裤子,裤带(系在孝裤上),腰带(系在上衣外面),腿带子(系在孝裤腿上)黑纱(男左女右)女婿们佩戴白纱,有的地方穿孝还要有绷鞋步,女性没有孝帽子,要带头带子,包裹在前额上,后面两根带子要过腰,未婚女性佩戴短头带,并且头带上有花楞,孙(女)辈分的要分别在孝帽子,黑纱或绷鞋布上的正中位置佩戴一枚红绒球,外孙(女)辈分的要将红绒球佩戴在偏边,曾孙辈分的红绒球应为两枚。孝服材料为粗白布,女婿们的孝服为漂白布。其他非亲属关系的吊唁者,只佩戴一只黑纱,所有第3天准备到火化场送行的吊唁者都要在胸前佩戴白花

烧纸:

烧纸为长方形草纸,上面用月子以横7竖5的排列方式刻上钱印,钱印轮廓要清晰可见,横着将每张烧纸卷起时,钱印要鼓起。老人咽气的时候由儿女在火盆内烧几张烧纸打路,使亡灵能够顺利通过鬼门关,然后每6小时烧一次(6点和12点)并且口中要念叨爸爸(妈妈)拿钱啦,保佑全家平安之类的吉祥话。

念经: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请4棚经,即僧道禅尼来念,没有条件的可以请师傅经,一般都是杠房师傅代念,不过念的绝对是正经经文并非相声版本。

猜你可能也喜欢:

令人震撼的一号冰川

丽江古城,一场浪漫的邂逅

风光旖旎的丽江泸沽湖

上海结婚习俗,你都知道哪些?

4、满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还要了解更多的满族习俗吗?跟我一起走进满族文化看看满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满族清明节亦称“墓祭”,是满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五日举行(有的地区则在四月上旬)。流行于东北的满族地区。节日那天,各户人家乘坐大车到墓地。满族人的清明祭奠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个民族厚重的伦理道德观念。

清明节在坟上要插“佛托”满语中的“佛托”是“柳枝”的意思,满族人把柳树视为神树,因为柳树适应性极强,有强劲的生命力,即使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长发育,插柳枝预示着家族的坚毅和兴旺发达,在祖坟上插柳,以保佑后人兴旺,百世流芳。然后将酒捋地,全家人在坟前叩着行拜,以示子孙不忘祖宗,祈求祖宗神灵保佑本家族平安。

清明节这天,满族人还要搞结绳、写谱、祭祀。结绳就是用五色彩线搓成一丈多长的子孙绳,从第一代祖先的男人开始,每一代扎上一个子孙条,这样一代一代地排下去,往往要把五彩绳排得满满的,用以展示氏族的兴旺发达。写“谱书”,就是将家族中的重要事件记入家谱。如果后世子孙有不孝行为,或者有对家族、对社会有伤害的事,长辈人要在清明节这天对相关人进行教训和责罚,以警示后人好好做人。

“烧包袱”是满族人清明节重要祭祀活动之一。通常用黄毛纸糊成一个“包裹”,里面装满冥钱。祭祀时,在祠堂或家宅正堂设供案,将“包裹”放于正中,“包裹”前面摆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燃烛,全家分尊卑长幼施礼后,将“包裹”拿到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圆圈,按去往墓地方向留一缺口。以示邮寄的通道。还要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这叫“打发外鬼”。

满族在清明节,也有些妈妈令。比如说:“清明不吃蛋,穷的乱战战”、“清明不吃豆,穷的乱抖嗖”等等。这天吃鸡蛋、吃豆腐,特别是必须吃春饼。因为手擀的春饼像荷花叶,又名“荷叶饼”。此饼是将两片薄薄的面饼合在一起,擀得很薄,甚至于拿起来对着玻璃一看都透明。此“荷叶饼”必须两叶合在一起擀,才能称为正宗春饼。小康之家将肉丝炒绿豆芽、葱丝蘸面酱卷在饼内,吃起来又香又软乎。一般人家则用肥肉或鸡蛋炒豆芽加粉条,还有的人将刚化冻的地里冒出的小根菜挖出来洗净,加上鸡蛋丝或粉条头子烙煎饼盒子吃。

猜你可能也喜欢:

西安兴教寺的历史传说

上海清明节吃什么过节?

上海冬至日太阳角度计算方式

老北京冬至习俗,你知多少?

5、神秘的毛南族葬礼习俗

民族的文化有很多,习俗的传承,精神的传承,物质文化的传承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更是在历史洪流中人们进步的标志。而在习俗的传承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特而又神秘的习俗。

那么,你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中毛南族的丧葬习俗吗?随小编去毛南族文化了解一番吧!

毛南族的丧葬活动有三种类型:一是为正常死亡的老年人治丧;二是为非正常死亡的老、中年人治丧;三是为未成年人夭折所作的埋葬。三种做法有很大的差别,但一般都习惯于一次性土葬,并且皆薄葬。三种丧葬方式主要差别在于:在观念上,正常老年人死后被视为“家仙”,可列入祖宗灵位。非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经过较复杂的“悔过”手续方能加入祖先行列。35岁以下死者无论有无子女,一般皆视为夭折,不能列入祖宗灵位。

对于跌落、难产、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尤其青少年),则被视为“野鬼”。在入殓、送殡和埋葬过程中,与“家仙”的待遇完全不同。不仅治丧简单草率,而且实行许多“防范”措施,送殡时,往往趁黑夜送出村,甚至不时打圈圈行进,使鬼魂迷路,不让其回家捣鬼伤害家人,对这些亡人也不扫墓供祭,要“施舍”,只能在屋外倒撒米饭等。

对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的治丧,旧时繁杂隆重。此类治丧活动有哭丧、买水洗尸、报丧、入殓、开路、停柩守灵、“做布”(音)、打斋、祭奠、送殡、安葬及“画驾”(音)等十多项。其中,报丧、“做布”、“画驾”等数项做法比较特殊,其余仪式与壮、汉等兄弟民族的丧葬习俗大体相同。

报丧,共分两次。头一次在死者死去不久,孝男(孝女)到水边投币买水为其洗身整装后,即披白麻布衣,涂锅灰于额前脸颊(男左女右),点香烧纸,执灵牌,与同伴到舅家报丧。这叫报素丧,旨在领亡魂回母舅家,并征求舅父及其亲属族人务办丧事意见等。第二次,舅父率其亲属族人到外甥家吊唁(验尸)转回去后,孝男孝女在送殡当日,带上若干酒肉再往舅父家报丧,请舅父或他的代表率亲属族人前往主持祭奠、送殡仪式,此次叫报荤丧。

“做布”。停枢期间,丧家多请道士打斋,一日或三五日不等,最多七日。每晚于打斋之前,孝男孝女执“幡”跪在祖先灵堂前(旁设亡人灵位),供白糯米饭、素菜、熟米粉捏成的家禽牲畜等模型。道士在乐器伴奏下,诵唱史诗“排见”,怀念先人,宣讲祖先和亡人的功德,劝告子孙后人重孝道,使围观的群众受一次传统道德教育。此举毛南人称“做布”。

“画驾”。安葬死者之后,几日内,孝男孝女于某晚上在家设祭坛,陈供品,恭候亡魂回家。表示子孙对逝者的孝敬。

上述丧俗和其他禁忌、观念、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深入,逐步革除,治丧活动已经逐步从简。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满族  大门  下葬  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