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崖窑与箍窑(沿崖式窑洞)

更新时间:2023-08-23 12:00:27作者:佚名

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崖窑与箍窑(沿崖式窑洞)

文章目录:

1、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崖窑与箍窑

2、独具一格的兰州方言文化

3、独具一格的二夹弦艺术特点

4、独具一格的温州方言文化

5、独具一格的老北京社交礼仪

6、猜你喜欢:

1、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崖窑与箍窑

在我国的宁夏自治区,窑洞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是陕北人们的象征,窑洞承载了陕北人们过去的记忆,不要认为窑洞会很闷热,经过陕北人民的改造,窑洞也成为了他们冬暖夏凉的住所。下面的宁夏文化为您来更多关于崖窑与箍窑的更多内容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回族群众挖崖窑多在山塬梁峁处铲出一个断面,然后掘窑洞。掘窑洞有专门的“窑匠”。有的铲出的断面大,有的断面小,小则能挖三孔窑,大则能挖五六孔窑。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则窑洞可挖得大些,土质松散沙化则要挖得小些。土质好的窑洞一般深为十二米左右,宽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洞口多用土坯或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回族人的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

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炕连着锅台。中间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墙。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高低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梯形高低墙上一般可放一盏灯,照明锅台和炕。火窑上侧还有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土豆、萝卜、粮食等。窑外上侧喜欢挖一个高两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宽两米的窑洞,回族群众俗称“高窑子”或“高楼子”。

高窑一般均为回族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作仓库和牲畜圈。畜圈一般都有栏,厕所一般都在院外。为了安全,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回族群众居住的这种窑洞,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节省材料,经济方便,施工简单,冬暖夏凉。

居住在地势较平坦的川、坝、源、台、平川的回族群众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族群众叫箍窑。箍窑技术性较强。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公分左右、长五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的桥墩,俗称窑腿子。一般并排修二孔箍窑需三个墩子,修三孔窑需四个墩子,以此类推。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选好土的湿度和土质。土质为黑黏土和黄土最好。

开始打时,要削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或石板、水泥板。准备好筛过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回族群众当中流传有打胡基的顺口溜,叫做“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说明打胡基的艰辛。

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地箍。箍完后整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似牛脊梁型。最后外抹一层黑土或黄土和麦草粗泥,晾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使其光滑照人。

箍窑比较坚固,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但箍窑比挖窑洞麻烦,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就有塌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2、独具一格的兰州方言文化

不同地方方言,体现出当地的地方特色。方言是活着的上古语言化石,在岁月的沧桑变迁中,能在当下依然生生不息流传着。方言不仅是区分每个地区的一种标志,更是作为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那么兰州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兰州方言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哪呢?一起来看下吧。

兰州方言,其大量的舌尖音和前鼻音,将生存环境和豁达爽朗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界为此追根溯源,而老百姓则祖祖辈辈口口相传。

据史料记载,对兰州一带方言的特点,古人早有察觉。西汉杨雄(前53年——后18年)《方言》言

3、独具一格的二夹弦艺术特点

山东是许多文化的发源地,在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山东文化,戏曲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在山东大地也是蓬勃发展,流传于各地方之间不同剧种,代表了各地方不同的背景色彩,二夹弦就是这么一个独具一格的存在。

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曾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目前仍兴盛不衰,成为亳州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两个主要剧种之一。这一戏剧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这种四胡上的四根弦每两根分别夹一束弓上的马尾,进行拉奏,人们因以名之,称之为“二夹弦”,在亳州一带也称“两夹弦”。

两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

两夹弦的传统习惯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红脸、花脸行当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两夹弦得以迅速发展,角色行当齐全,音乐、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演唱。从这一时期开始,两夹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来。

两夹弦的唱词有两种不同的结构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的上下句式,韵脚为上仄下平,下句押韵。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亦有一种字数多少变化不定的长短句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唱词,虽仍为上下句体,但句体的排比罗列、韵脚的要求等不太严格,垛句上下的呼应也不一定对称。

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三、三、二”结构的[娃娃]句体,这种词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韵外,其余各句均为同一韵脚。第三句为“平、平、仄”,中间三句为“仄、平、仄”,最后两句为“仄、平”。在实际应用中,对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两夹弦所用的语言,为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韵基本相同,但其四声调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语汇称谓不尽相同。

文场乐队配置、大小不等,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乐器以四弦(也叫四胡)为主,它类似二胡,有四根琴弦,分别夹着两股马尾进行演奏,以发出双印,音量较大,琴师在演奏时常戴有金属指帽按弦,音色铿锵有力,其它弦乐器有二胡、矮秆坠胡,有时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拨弹乐器有琵琶、中阮、三弦等。管簧乐器有竹笛、笙、闷子等。

在武场音乐中最关键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场音乐的总指挥,兼奏手板、边鼓及堂鼓。云锣、木鱼、小钹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设专人,而由操持大锣、钹的人分别兼奏,唢呐由弦乐师兼奏。

两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90余出,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

还有不少是从山东柳子戏、山东梆子子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两夹弦的剧目将近百出。它的基本剧目有“大帘子、二帘子、赶关,提篮子(武家坡)”,“花墙、蓝桥、抱牌子”或“织机、拐马、柳迎春、花墙、蓝桥、太阳牌”等说法。这些剧目主要是比较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大帘子》,即梁山伯与祝英台隔帘相会。

4、独具一格的温州方言文化

每个城市的方言都独具一格,都有别人听不懂的地方,也有让人觉得好玩又好笑的地方。每个人肯定都不想只会自己城市的方言,那就让我们一起到温州文化中学习他们独具一格的方言文化吧,一定让你喜欢。

温州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历史上就是农耕文化与江海文化并重的,后者从温州方言里“簰(排)、舴艋、篷,鲓(叩)、鲞”与大量水产品名目都可证明。这从周代《逸周书·王会解》所列贡品“东越海蛤,瓯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就可见到。

那里所讲的是鱓(鳝)鱼,温州叫蛇鱼(包筱清《温州方言初稿》“俗谓鱓(鳝)为蛇鱼,《一切经音义》引《三仓》”鱓,蛇鱼也。)。通过海洋生产贸易,我们温州人能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情资。

温州先民起于古老的东瓯国,那属于百越一支的瓯越人,《山海经·海内南经》就说“瓯在海中”。瓯越分东西两支,东瓯后来汉化了,改说汉语吴方言,西瓯还有没汉化的,就是现在的壮、布依、傣、侗、水等族。

现在温州话里的“簰、浜(河浜,古音bang,土音bie)、枹(柚)、蚻(蟑螂)、迫(袼褙)、埕(瓮)、夷(螨)、垟(田地)、念头(瘾)、降童(降神)、咄(啄)、搂(挖)、累(抚摩)、尼(一点),咦(又)”等,仍跟他们说法相同,“瓯”指碗(今指竹木碗)也相同。

东瓯王称驺摇,旧以为他姓驺,实际越人无姓,西瓯各语今仍称国主、首领为zau,东瓯王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最初实封海阳侯,全名为摇毋馀,“摇”只是他名字的首字。所以“驺摇”就是东瓯语“摇王”的译音。

旧时温州田间山麓多埋“金钵”,这跟西瓯地区的捡骨葬一样,可见东西瓯越风俗也相同。

所以方言里沉淀着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化痕迹,保留着种种地方特色,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保护,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的。

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温州是南戏的起源地,原起于温州地方小戏,当年为走出温州,南戏以及今天的瓯剧就都是采用浙江官话演出的,但都穿插着不少方言成分,从《张协状元》《琵琶记》都可见到。语言学界老前辈王力先生当年担任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时,提了八字口号:“提倡国语,拥护方言”,我们今天也同样要“推广普通话,保护好方言”。

5、独具一格的老北京社交礼仪

中国乃是闻名于外的礼仪之邦,那么北京作为首都,中国的门面,在社交礼仪这方面就有着更高的标准和需求,其实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北京文化早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社交礼仪,拥有着一套完善的标准。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中华民族以重“礼”而着称。我们的先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建设了一个礼仪完备的国度。战国时的战争,并没消灭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没忘记了礼制。所谓“百代皆沿秦制”。从总体上看礼仪虽经过了扬弃、修正等变革,但其趋向更加完备、成熟。

礼,在中国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维系等级秩序的标志、人际往来的行为规定,它深化道德观念,渗透在社会的最底层。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礼仪源远流长,曾有过五朝在这里建都。各民族的礼仪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因此,形成了它特有的礼仪风俗,并对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北京传统礼仪的特点,就是礼和俗不分开。在许多的礼节中,其礼仪都是靠风俗信仰来支撑的,众多的礼仪都离不开风俗,皆以民俗信仰为基础。

北京素有“首善之区”之称,特别崇尚礼仪,各地都传有“北京人礼多”之说。形形色色的礼仪规定充满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去从皇上到百姓,从官府到家庭,每个阶级、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一个人从生前到死后,都离不开礼,都受礼的制约。外国使臣到中国面君,都要先学礼。

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丧典礼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品和摆设,后来配方由御膳房传到民间。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猪油、蜂蜜及各种果料籽仁。所谓“八件”,即八样点心,一般有麻饼、枣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禄、寿、喜等不同字样。

“小人件”是双份,十六件装在一个纸盒子里。过去,遇到女儿回娘家,给长辈拜年等,都要去糕点铺买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后来,北京人送礼只要提一个装满各色糕点的纸盒即可,或是再提一个装满各种应时水果的小柳条筐,上盖一方红纸,便可走亲访友。

家里来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给客人现沏新茶,倒旧茶给客人喝是极不礼貌的。讲究“茶要半酒要满”。茶水不能倒满杯,七成则可,否则也是对客人不尊重。而且倒茶水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

旧时宴请官长,或团体聚餐,或初交见面,不需到大饭庄,以整桌之席饷之。主人必先到,迎客人。客至奉茶敬烟,陪坐周旋,客齐入座。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类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邀饮。客起立,举杯致谢,就座后,且饮且餐。宴中饮酒猜拳或行酒令。反毕略用茶,客人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一般人家,来了客人要请吃面条(抻或捞),表示让客人长住下来。若客人在主人家留宿下来,主人则定要请客人吃顿饺子,以示热情。

在众多纷繁的礼节仪式中,最令人注目莫过于人生礼仪历程,从生前到死后的各个环节中都有一定的礼仪。本篇的礼仪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了社交、生育、祝寿、婚姻、丧葬的礼仪风俗。主要反映近现代民俗的演变,再现了老北京风俗的画面,使人们了解到过去北京人是怎么度过一生的,它对现代社会和个人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

今天,不仅有旧的礼仪存在,又有新的礼仪在产生,民俗文化在时间传衍上有连续性,在空间伸展上有蔓延性。因此,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于人格塑造的要求,它无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和个人素养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一个非常讲礼仪的国家,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窑洞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