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什么花比较赚钱 种什么花比较赚钱快
2023-08-30
更新时间:2022-08-15 22:23:21作者:未知
杜鹃花是中国三大名花之一。由于杜鹃花色丰富,花型美观,品种繁多,在我国广泛栽培的品种约有两三个,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我国北方栽培杜鹃却很困难。下面,农林网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杜鹃花的养护经验,谈谈一些常见品种对盆栽杜鹃花日常养护的一些看法。
杜鹃生长习性
杜鹃花的生态习性要想培育好杜鹃花,首先要了解其生态习性,创造适合其生长的生态环境。杜鹃花按花期可分为春季杜鹃花、夏季杜鹃花和西部杜鹃花。它们的形态、习性和地理分布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习性。杜鹃属植物夏季喜凉爽湿润气候,耐高温,因产地不同,抗寒性差异很大,对土壤等环境要求非常严格。许多盆栽植物在寒冷的房间或低温温室中越冬,需要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杜鹃是一种浅根灌木,土壤需要良好的排水,但不耐积水。
杜鹃花的日常维护
要改良土壤,杜鹃喜欢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酸性砂土,pH值50-6石最为适宜,而我国北方土壤呈中性、碱性,不利于杜鹃的生长。因此,有必要合理改善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配制适合杜鹃生长的土壤。我们可以选择山上的烂叶土7份,花园土1份,沙子1份。4他们害怕高温、半遮半掩和阳光暴晒。当他们在春天走出房间时,此时的阳光更柔和。他们应该在中午前后遮阴。
夏天过后应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在炎热的夏天,他们应该用芦苇或竹窗帘遮荫。窗帘应在早上8小时之前和下午5-6点之后打开。由于杜鹃属半阴生灌木,其嫩叶极易被烈日灼伤。夏季长时间强光照射,枝叶枯黄,生长停滞。如果情况严重,整个工厂都会死。
秋季,日照强度逐渐减弱,早9点、晚5点前即可见到阳光,秋末放置可促进花芽分化。杜鹃花不耐寒,所以可以在9月中旬移入室内,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进入房间之初,应注意开窗通风。如果长时间放置在阴凉处,很容易掉芽。冬天,室温应该在10℃左右。
杜鹃修剪
通常每1-2年修剪一次杜鹃花,待花凋谢后,将杜鹃花放在大型素盆上,同时改变新的栽培土壤。结合换盆,对杜鹃进行适当修剪,将过密枝、交叉枝、弱枝、丛生枝、虫害枝剪掉,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主枝强壮,促进新枝发芽。杜鹃花开花后残花不易脱落。为了不消耗更多的养分,应及时清除残花,促进新芽萌发。为了使芮张晓峰李晓娟的主枝和主花上的养分集中,将两份土混合配制,并加入少量(每盆约50g)的芝麻糊渣或骨粉作为培养土。这种土壤是酸性的,适合它的生长。
改善水质
(1) 为了改善水质,杜鹃的最佳灌溉方式是雨水,其次是河水和池塘水。如果你用自来水,你需要把它放在水箱里1-2天,然后在使用前添加2%的硫酸亚铁,使之成为硫酸亚铁溶液灌溉。在生长季节,一般每10天浇水一次,可与明矾肥混合浇水,能保持土壤的酸性。
(2) 杜鹃的根系又薄又弱,又怕旱又怕涝。盆地土壤太干太湿,不利于其生长。一般来说,盆地土壤应干燥和潮湿。春秋两季每2-3天浇水一次。夏天气温高,每天早晚都要浇水。同时,初秋应在花繁四维的叶片和地面喷洒清水,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并应逐渐减少浇水。冬季应控制浇水,并保持湿润。冬季应利用枝叶等接近温度的水,防止粉尘站污染入口,影响光合作用的利用。
施肥方法
为了使杜鹃花多姿多彩,及时施肥是十分重要的。每年立春至初夏,每天可施薄饼肥水(1份液肥加9份水),花芽分化期可施速效磷钾肥1~2次,促进花芽分化。盛夏,由于天气炎热,杜鹃生长逐渐缓慢,处于半休眠状态。停止受精。入秋后,天气渐凉,杜鹃进入第二个旺盛生长期。在这一时期,以磷肥为基础的液肥施用一次或两次,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芽期受孕的需要。每次施肥后,浇水一次,及时松土通风。如果继续施肥,植物在秋冬会发芽嫩叶,不利于越冬。
生长发育中,应及时剪掉,发现芽过多,应及时拔除,使每一枝留一朵花。修剪时,可以进行人工整形。根据个人爱好和珠形的实际情况,可以修剪成伞形、宝塔形等个人喜欢的形状。
病虫害防治
(1)黄化病:杜鹃易发生黄化病。引起这种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缺铁、土壤偏碱、光照过强或不足、浇水过多、施肥过多或不足、土壤粘度等,如因缺铁引起黄变,每7天喷施或浇灌0.2%硫酸亚铁水(或5%磷酸二氢钾溶液),连续浇水或喷施3-4次,叶片由黄变绿。对于碱性土壤引起的黄变,应进行酸替代处理。在盆内施用少量硫酸亚铁,待植株恢复正常后,再用腐叶土为主的酸性培养土进行栽培。适当遮荫,适量浇水,注意通风,合理施肥,选择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土,可有效防止黄化的发生。
(2) 褐斑病: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65%锌6o0essoo倍液,每5-7天喷一次,视病情而定3-5次。
(3) 叶胀病: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如发现病叶,应及时将病枝完全切除,及时销毁。在春天发芽前,植物应喷1次波美硫混合物。在叶片发育期,每7天喷一次5%Baume硫合剂或1%Bauer多液叶面喷施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