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车钥匙扣的方法(怎样编织车钥匙扣)
2023-12-10
更新时间:2023-08-12 19:19:02作者:佚名
前段时间,美国传来一个消息,他们发射的一颗造价昂贵的、高度机密的神秘“间谍”卫星,在发射后因未能和运载火箭顺利分离,导致任务彻底失败。
火箭发射示意图
火箭托举卫星,卫星搭载火箭,这样尖端的高科技,费时费力费钱,没几个国家能玩得起。
此前,美国曾用火箭发射一种特殊卫星,接连失败了12次,而中国因为有一位绝密人物,最终拿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他叫,王希季。
王希季
天降斯人,为中华而生。
他出生富贵商贾之家,少时目睹日寇入侵昆明,炮火中的生灵哭嚎让他悲叹:国弱万民哀。
千秋耻,终当雪,少年王希季发誓要“工业救国”。
欲救中华,必先成“人杰”,从西南联大毕业后,他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留学,拿下动力专业,和燃料专业的硕士学位。
正准备继续读博之际,《纽约时报》上两张照片令他震撼万分。
王希季
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张是上海解放,解放军席地而卧露宿街头,他们没敲开任何一户百姓的门。王希季难掩激动之情:我从未见过这样的部队。
他当即弃了读博机会,也弃了来自美国各大电厂的聘请,跨越茫茫大海,奔赴华夏万里山河。
那天在船上,仰望太平洋上空满天星斗,他不知道十年后,“王希季”这三个字的威力,将刺破浩瀚苍穹。
1958年,正在研究热电厂发电的他被一纸密令调走,当他回过神来,人已经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即1001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院)
这一年,中国掀开一场波澜雄壮的梦:上天,入地,下海。
37岁的王希季,掂了掂自己肩上的责任:卫星和探空火箭技术总负责人,看来这是要“上天”。
他又瞅了瞅身边,好家伙,连一件称手的“武器”都没有,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相关设施和技术资料,没有精通领域的专业人才,妥妥的“三无”背景,这要怎么搞?
啥啥都没有,可他眼里有光,那光足以照亮华夏前进的方向!
王希季
他四处寻找资料,一点点拼凑出技术蓝图,自己学懂了,再教会年轻人,“现学现卖”,两不耽误。
没有新的实验室,就把厕所改装一下,没有吊车,就用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没有自动的遥测天线,就几个人合力“手动”跟踪火箭;没有电子计算机,他就带着团队用计算尺,甚至干脆拨算盘珠子……
许多无法想象的难题,被他用“土办法”一一解决。
几个人合力“手动”跟踪火箭
1960年,王希季和团队在上海郊区,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虽然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却是跨越了民族横堑千年的鸿沟,奔向太空的梦,就此缓缓拉开大幕,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一样样凝聚成星辰大海。
五年后,时代再次赋予王希季,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任:主持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研制。
1970年,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轨道。
作为“长征一号”主要研制者,王希季的名字,从此随火箭刺破苍穹,载入巍巍航天史册。
“长征一号”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轨道
为了中华,他从一个火电专家把自己逼成火箭专家,接着又被“逼”成了卫星专家。
返回式卫星,世界性难题,就连美国都足足失败了12次,这一艰难的研制工作,交到了他的手中。
在我们中国,搞卫星的人很多,搞火箭的也不少,可同时能搞这两样大国神器的屈指可数,王希季是这几位牛人中的一个。
放飞火箭后,他承担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型号设计工作,那些年为此付出了多少,已经无法计算。
仅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系统,他们就经过足足58次空投试验。
又一个五年过去了,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
当卫星从遥远天际顺利返回地面时,王希季,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
欧洲人敬佩地说:“中国的航天技术有两件事了不起,一件是独立研制出氢氧发动机,另一件,是独立研制出返回式卫星。”
王希季
从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到第一枚运载火箭,再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王希季身上背负着的赫赫荣光远远不止这些:上世纪70年代,我国进行了15个型号的火箭研制,王希季一个人,就负责了12个型号;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6颗,是王希季负责研制的。
以一凡人之薄力,成一国一民族之不世伟业,他的名字,早该威震八方。
但因多年为这些国家机密拼搏,他被久久深藏功与名,成为了家人都不知道的“神秘人”。
祖国不会忘记奉献者,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表彰大会,当78岁的他站在人民大会堂,大家这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白发老头,是支撑起中国航天的砥柱之人。
功勋表彰名单
80多岁,王希季提出“天疆”概念,认为太空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他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东奔西走尽力阐述航天技术,对我国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深远意义。
90多岁,他仍是“航天界的创客”,为中国航天提供各种创意献计献策,满头白发的他,手边总是拿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科研数据。
就在前几天,老爷子度过了102岁生日。中国23位两弹元勋,点亮一个世纪,照亮民族未来,到如今还陪伴着我们的只剩三位,王希季,是其中最年长的。
这么大年纪了,他还在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航天”的新项目,对他这样的人而言,报国,是说“一辈子”,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王希季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凡人之躯,扛起星辰大海,航天巨擘,为百万里山川,中华民族能有今日之盛世,明日之辉煌,是因为,我们站在王希季这样的巨人肩膀上!
祝老先生生日快乐,愿他峥嵘岁月的光辉故事,洒遍中华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