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车钥匙扣的方法(怎样编织车钥匙扣)
2023-12-10
更新时间:2023-06-02 17:26:11作者:未知
“人在资溪,刚下飞机,这儿连空气都是甜的。”
提起“资溪”这个地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疑问三连: 啥地方? 哪个省的? 很出名吗?
对于这些疑问,这个总面积仅有1251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的小城的答案,大概可以用网上流行的一段话概括:
“我承认地方不大,但我若说就是这个小城,出了4000多户百万富翁,100多户千万富翁,还有20多户亿万富翁,阁下又该如何应对?”
在真正了解这座江西小城之前,或许你可以在附近商场的网红糕点店鲍师傅、泸溪河逛一逛,到楼下的点心铺子走走。
从招牌透露的信息、老板的江西方言里,往往就能找到答案——
身为传说中的“中国面包之乡”,你可能比想象中更早接触它。这里,街头巷尾都是“网红”。
“ 一个冷知识: 你经常去的面包店,可能大部分都是资溪人开的。 ”
面包界的“沙县小吃”,
年产300亿?
“你可能没去过江西资溪,但你一定吃过资溪人做的面包。”
身为“面包之乡”,资溪绝不是浪得虚名。
1年卖出1亿个肉松小贝的“鲍师傅”,全国直营门店数超过100家,每出新品,总会成为年轻人讨论的话题中心。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排着7个小时的队,拿着鲍师傅,送到我面前”的热梗更曾红极一时。
鲍师傅网红糕点/图源:鲍师傅官网
而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正是江西资溪人。
主打新中式糕点的“泸溪河”,全国400家连锁店,几乎开到哪火到哪,你可能给爸妈也买过。
创始人黄进来自江西,品牌名字的灵感就源于家乡鹰潭的一条河。
黄进不是资溪人,却和资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师出资溪”,还曾获得资溪人的支持。
凭中式糕点走红的泸溪河,俘获无数年轻人的心/图源:小红书
凭借小小桃酥,创造出单日售出750000片神话的“詹记”,或许你也慕名打卡过。
品牌引以为傲的传统糕点技艺,最初在江西婺源代代相传,同样和资溪有着脱不开的渊源。
手艺与资溪紧密相关,同时泸溪河的官网介绍上也有标注“师从詹记”/图源:詹记官网
从中国烘焙行业的独角兽,到中式糕点传承人,放眼全国你更会惊讶地发现——
除了这些品牌,“新晋网红选手”资溪面包、麦香村、麦香园、京都、亚细亚、开口乐…… 众多 耳 熟能详的 糕点品牌,都是“made in 资溪”。
曾有人总结:反正只要和面包相关,要么是创始人,要么是手艺,好像总有那么一样来自资溪。
这句话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
这个小县城背后,不但有着400多家品牌直营店、2600多家品牌化经营店、年创产值300多亿的面包产业, 还有闻名海内外的“面包军团”。
从资溪烘焙培训学校走出的各地学生们散为满天星,在全国1千多个城镇开出了超过16000家烘焙门店/图源:新华社
通常为了让外地人快速进入品牌语境,少不了要在美食前面加个“正宗xx”的头衔。
但这条铁律到了资溪,却是失效的。
“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有烘焙的地方就有江西老表。”
不夸张地说,几乎在中国有面包的地方,就是江西资溪烘焙师的身影。
甚至远到越南、缅甸、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家,也能尝到来自资溪的烘焙手艺/图源今日中国
“在资溪街头,熟人见面打招呼最多的一句话不是‘吃了没’, 而是‘最近又去哪做面包了?’”
当地人的玩笑话里,总是谦逊中透着几分自豪。
“来我们资溪,带你实现面包自由。”
事实也确实如此,大部分时候资溪人都在闷声做事,一旦“抛头露面”,就是大事记。
比如2018年,资溪烘焙人制作了一条长3188.621米、重8吨的蛋糕。
最终,这条迂回盘绕的“中华神龙”拿下了当时“世界最长蛋糕”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世界最长蛋糕”纪录在江西资溪诞生/图源:中国新闻网
面包,不仅构成了资溪人的生活,还渗透进了这座小县城的每个角落:
“除了实惠、好吃、花样多,咱资溪面包也没啥优点了。”
资溪面包/图源:央视财经
从规模到实力,资溪“面包之乡”称号所言不虚。
但看到眼前的这些成绩,你可能很难想象——
4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边缘”小城,很多资溪人连面包是什么都不知道。
数十年间,靠着卖面包,不但实现了“盛产富豪”的小目标, 还带动周边地区一起发展。如今,这座“面包之乡”的居民60%纯收入来自面包产业。
不免让人惊叹:资溪人,有点东西。
这到底是咋做到的?
“无中生有”的面包之乡:
低调,低调
“一眼绿色、一幅美景、一块宝地、一方沃土、一座新城。”
要说“宜居”“氧吧”,这座被称为“赣闽边境的璀璨明珠”的小城当之无愧。
但要说面包……当地人 有说法:往前推几十年, 你可以在资溪县周边看到造纸厂、石材厂和农药厂,但绝对找不到一家面包厂。
原因很简单:这里的“先天条件”就不合适。
作为江西省抚州市内最小的县城之一,资溪被大山环绕,全县八成以上的面积是山林,美则美矣,却……
根本不产小麦,更不加工面粉。
明万历六年(1578年)始建泸溪县,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为资溪县/图源:《乡味》
想要大规模生产烘焙产品,就意味着所需的制作原材料需从外地采购,实在难办……
毕竟除去高昂的成本之外,那时的资溪交通也不方便。
“出了抚州高铁站,换乘汽车,在抚吉高速上向东奔驰一个半小时,一路到达武夷山脉的西麓,就到了资溪。”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彼时的资溪人并没有消费面包的刚需。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缺乏天时地利,却在多年以后几乎承包了全国人民的下午茶,让人心甘情愿排队买糕点。
资溪是如何做到“无中生有”的?
从小面包到大产业园/图源:新华网《乡味》
一切还要从多年前一位退伍军人的无心之举说起。
将时针倒转回1984年,这一年,土生土长的资溪青年张协旺应征入伍,被分配至漳州市龙海县消防中队服役。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前期,很多新鲜事物涌入人们视野。
作为中队给养员的张协旺,在采购粮秣、副食品的过程中,逐渐对面包产生了兴趣。
2009年,张协旺获得“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称号/图源:资溪发布
准备返乡创业的张协旺选择了拜师学习烘焙技术,1987年,张协旺与战友洪涛决定各出资6500元开面包店。
经过考察筛选,最终选定了与资溪相邻的铁路枢纽城 市鹰潭。
鹰潭临近资溪,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图源:鹰潭市广播电视台
1987年10月,二人的面包店正式开张。
这个800元月租金、40平方米的小店名为“鹭江面包店”,店铺名也有来头。
当年张协旺学习技术的店铺名为“鹭岛”,一字之差背后,寓意着不断的技艺师承。 而这一宗旨,也贯穿着“面包帮”发展的始终。
鹭江面包店/图源:澎湃新闻 cr:《资溪面包产业发展史》
面包店一炮而红,仅半年后,就实现了盈利2万余元。
而据相关数据,1988年时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一千两百元。
面包店火了,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慕名前来的乡邻络绎不绝。
后来有初代从事面包行业的资溪人感慨,在那时,大家都迫切想要更好的生活:
“从来就没有一个人是因为热爱做面包,而去从事这个行业,都是为生活所迫,最起码资溪的第一代面包人是如此。”
张协旺前后带出的300多名徒弟不断发展,资溪面包帮也不断壮大/图源:成都商报
对于前来学习的人,张协旺一概答应教学,带出了不少“徒弟”。
如果说张协旺给“面包之乡”的诞生种下了种子,那么他的徒弟钟启文(麦香村创始人),无疑是后来浇水施肥的人之一。
起初,资溪面包技艺并不算成熟。
“一开始就卖三款面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配料分量全都凭感觉。”
初代资溪面包师们便去全国范围内求学,再将更成熟的经验带回资溪。
“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
历经数年发展,他们不仅在江西资溪一带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江西面包帮”,还创造了一批知名烘焙品牌。
“中国面包城”产业园/图源:新华社
在当时的面包江湖,人们一提到“江西面包帮”颇为服气。
“这帮人身上,有种野生又机灵的气质。”
而在资溪当地建的面包生产工业园,更是成为了“面包界的中央厨房”。
其生产和运输能力,满足着产业城周围半径300公里范围内、300多家面包店的日常供应。
从成品到各类半成品,每一个面包卖给谁、卖到哪里,往往在生产线上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资溪靠卖面包年产值近300亿元/图源CCTV2《天下财经》
当然,庞大的资溪面包军团,也引领着“面包时尚”的潮流。
不仅“盛产亿万富翁”被当做美谈,业内盛传“江西面包帮”的成功秘诀,也在于他们的集体行动“推爆品”。
比如桃酥卖得好,就集体卖桃酥,主打一个人多力量大。
“不吹牛,你每天吃什么面包、什么面包成为当季热品,背后可能都离不开资溪人的努力和推动。”
“资溪面包是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一样现象级的存在。”
近年来资溪面包师们开始返乡创业
烘焙行业不好做,尤其是无数网红品牌都折戟沉沙,黯然离场的当下。
而对身处山林之中的“江西面包帮”来说,能得到这样的信任和夸赞似乎更不容易。
不过,尽管被评价“掌握了行业密码”,资溪的姿态还是一如往常:
低调,低调,没那么简单——
新中式糕点们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仍属于后起之秀,需要持续发力/图源:2022年中国烘焙市场分析及产品创新洞察报告
烘焙行业本身便没有太高壁垒,款式易被复制、被山寨、更新快等都是避不开的问题;
但好在,资溪人们并不慌。
中国第一面包之乡,
不止面包
对于如今的都市人而言,生活中总少不了面包。
再洋气的brunch里也有面包碎,再寡淡的减脂餐里也少不了配点面包当碳水。
面包,无差别抚慰着都市人的胃。
而资溪面包,则始终让食客尝试过后,就牢牢记住它的 好:皮薄,口感松软,香甜又不腻。
网友种草资溪面包/图源: 微博
尤其吸引人的是,发展二十多年的资溪面包,还一直保留着最传统价廉的老式面包。
“十年前是两块钱一个,现在买还是。”
网友发文评价资溪面包/图源:微博
享用美食之后,如果你再稍加留意,会发现资溪还有更吸引人的一面。
“天然氧吧”大觉山,有山涧流水、溪畔田园,赋予了这座边地小城独一份的自然灵气。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头山里,自在生活着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
而从城东流向城西的泸溪河,千百年来美丽而淡然地流淌过资溪,注视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变化。
大觉古镇/图源:资溪旅游
正是这样的山水,孕育了团结努力的资溪人。
他们凭借一股“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又把好看的山水、美味的面包,带到了人们眼前。
吃资溪面包,听“江西面包帮”的创业故事,属于江西人的商业模式也在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只不过,“江西面包帮”在做面包这件事上走 过的路、踩 过的坑,别人很难复制。
拿“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来说,创业最初亏损百万,后又重新创办自己的品牌。
其中的义无反顾、破釜沉舟,个中滋味常人难以体会。
肉松小贝
有人统计,开第一家面包店实现微利、保本或者微亏的约占60%,亏本的占20%左右,能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也就只有20%。
但对于敢想敢干的江西人而言,那也没什么关系。 生活的最终味道,便是要始终去试、去闯,并且始终相信:
“好好做面包,一切都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