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她是中国半导体功勋,71岁成美国院士,却4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3-01-18 09:11:02作者:未知

她是中国半导体功勋,71岁成美国院士,却4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2007年,中国科学家李爱珍成功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时至今日,中国也只有11个科学家能获此殊荣,李爱珍刚好是其中一个。


李爱珍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李爱珍轻轻松松斩获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头衔,却连续4次评选不上中科院院士。

直到现在87岁高龄,中科院院士还是与她无缘无份。

这究竟为何?这其中有太多没有公之于众的秘密了。



1936年5月,李爱珍没有及时跟老天通个气,就急不可耐地出生了。

她来得真不是时候,这时福建战火纷飞,这会儿出生的孩子,注定要成为炮灰。

李爱珍刚睁眼看世界,看到的世界乌烟瘴气,幸亏李家“含金量”十足,荷包沉甸甸。

考虑到一家老小的安全,作为一家之主,老李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在李爱珍一岁多的时候,拖家带口跑到菲律宾避难。


资料图

父母有一技之长,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慢慢地,他们就在菲律宾安顿下来了。

日子过得舒坦,要什么有什么,可李爱珍的父母还是天天耷拉着脸,盼着回国的日子。

一听到国内火药味淡了不少,他们喜出望外,一秒也等不了,速度赛火箭,带着李爱珍一溜烟回到中国。

在菲律宾的几年,父母反复跟李爱珍“念经”,告诉她是中国人,中国才是真正的家,回家的路永远也不能忘。

可太多人忘记了家在哪里,他们希望女儿早日出人头地,让“家”发光,指引迷路的人回家……

在父母的沉浸式教育下,李爱珍发奋学习,稳坐第一,成绩一直在进步,从未被超越。

1954年,李爱珍刚满18岁,就收到了老天爷赠送的“超级大礼包”,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


资料图

想到中国的技术被美国甩了几条大街,李爱珍暗自发誓,一定要助祖国一臂之力,灭一灭美国的威风。

于是,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化学系,毕业后顺势进入上海一家金属冶金所,研究半导体工业材料。

听着很有技术含量,实际冶金所刚成立不久,连个半导体的影子都没见着。

而这时,美国三位科学家薅光了头发,只剩下几根毛独自在“地中海”中凌乱,发明出了世界第一个半导体材料。

在这方面,美国已经率先拿下一分,身在前线的李爱珍,看得心急如焚。

她想为祖国搏一把,但祖国可供她发挥的实在太有限。

当时,大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没有多余的钱投入科研,兜儿比脸还干净。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要想科研是万万不能的。

说是冶金所,其实里面没一个上得了台面的设备,大家计算数据,充满着原始纯天然气息,要么纸算,要么用算盘。


资料图

而且,论玩损招、阴招,美国绝对是王者玩家,防止中国冒尖,对中国采取技术封锁。

中国科学家没有实验数据参考,这就等于去参加考试,被蒙住了双眼,只能靠着自己感觉,找笔作答。

然而,李爱珍非常享受这种黑暗,眼睛看不到,她索性也塞住耳朵,两耳不闻窗外事。

李爱珍忍受着孤独寂寞冷,一个人闷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研发,反复对比数据。

错了就推翻重来,有苗头了就加快推进,全年无休,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李爱珍

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22年,李爱珍从妙龄女子熬成了中年女人。

在她的助攻下,中国半导体也从无到有,往前迈了个大步子,渐渐有了起色。

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李爱珍突然撇下这大摊子,决定去美国发展……



当时,中国半导体紧赶慢赶,才勉强能看到美国半导体的背影。

中国科学家内心一阵狂喜,正准备油门踩到底,在美国跟前来个潇洒的“漂移过弯”,弯道超车甩开他们。

结果这时,美国又给大家露了一手,一溜烟跑没影了。

他们发明出了分子束外延技术,有了分子束外延技术,美国半导体研发如虎添翼。


资料图

老专家邹元爔觉得,按国家如今的现状,一个劲闭门造车搞不赢。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于是他提议,派一个人去美国学习,待她练就十八般武艺,再回国施展拳脚。

而他早有合适人选,正是他的得意门生李爱珍。

专家所见略同,大家都赞同邹元爔的看法,可对于他提出的人选,他们开始唱反调。

说到底,李爱珍的父母毕竟是菲律宾华侨,如果她去了美国就赖在那里不走了,中国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白白送了个人才给美国?


资料图

退一万步说,就算她没有异心,可年纪摆在那里,她已经44岁,学习能力肯定不如年轻人。

日后能归国,皆大欢喜,就怕她脑袋空空回来,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对此,他们极力反对,派李爱珍去美国,劝上头领导三思。

李爱珍也心知肚明,再不去美国学点东西,只怕未来中国将要落人一大截。

对自己的能力,她门儿清,再说这么多年,她也不是光长年纪,脑子绝不输于其他人。

这种心情,只有枕边人能懂,为了助李爱珍一臂之力,丈夫不惜以人格担保。

他承诺,若妻子没有回国,自己任由他们处置,决无半句怨言。


李爱珍(左)

当然,他的话没什么分量,此话一出,大家权当看热闹罢了。

最后,邹元爔出面为学生正言,他表示学生的人品他完全有信心,她不可能有二心。

她不会让他失望,更不会让祖国失望!

邹元爔力排众议,李爱珍才得以顺利出国,被公派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在那里,她师从米尔纳斯教授学习外延技术,限期26个月。

对于外来的科学家,本土科学家嗤之以鼻,觉得中国科技掀不起大波浪,没必要做这些无用功。

他们时不时来几句风凉话,想要刺激一下李爱珍,趁早放弃,奈何李爱珍不上套。

她假装听不懂,继续埋头做实验,见她没反应,他们自讨没趣,只能憋着一肚子火罢休。

对这些人身攻击,她不是不生气,而是她没有时间生气。


李爱珍

她只有26个月,要想把这里的知识全都打包带走,必须争分夺秒,把一秒掰成两秒用。

跟着米尔纳斯教授,李爱珍大开眼界,甚至到传说中的贝尔实验室参观了一番,亲眼见识了分子束外延技术。

知识无国界,米尔纳斯教授也不藏着掖着,尽力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李爱珍。

米尔纳斯教授偶尔还给她开小灶、补课。

那段时间里,外边的世界多姿多彩,可李爱珍的生活只有实验室。

她甚至为了破解一个难题,愣是泡在实验室3个月没出去。


李爱珍

其他科研人员见了,纷纷甘拜下风,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真惹不起。

1982年,学习期限到了,李爱珍该回国了,美国发愁了。

李爱珍的能力有目共睹,若是放她回国,无异于放虎归山,对美国科研百害无一利。

为了留下李爱珍,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他们承诺,只要李爱珍留下来,条件尽管提,他们绝对满足。

拿着年薪百万,住着高档别墅,与本土科学家们享受同等待遇。

对于李爱珍,他们势在必得,在如此诱惑面前,任谁见了都会忍不住“屈服”。

可惜,他们低估了她的爱国情怀,李爱珍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李爱珍

她明确表示,虽然她穷得两袖清风,缺钱也缺房子,但比起自己过得好,她更希望祖国好。

如果从事科研是为了赚钱,那她当初大可选择其他领域,轻松自在。

当然,她从事科研,确实“另有所图”,图的就是祖国能借助科研,攀上更高的高峰。

而在这场伟大事业中,她竭力做好一颗垫脚石,这样就够了。

1982年,期限一到,李爱珍没有耍赖,如期搭上了回国的飞机,美国只能心有不甘目送她离开。

回国后,李爱珍马不停蹄,撸起袖子干,准备研发属于中国的“分子束外延技术”。

结果,国内设备不给力,害得她研发进度有如龟速。


资料图

李爱珍不服气,她放弃了所有的社交,泡在实验室里,跟一个个数据较劲。

她坚信只要不泄气,一定能铁棒磨成针。

她说过:“我们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一定要有一批为了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科学家为之努力。”

她愿意做其中的一份子,燃烧自己的生命,点亮祖国前方的路。

1989年,属于我国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设备,终于研制成功。

此时,李爱珍已经53岁,即使不是当初的小姑娘,可当分子束外延设备研制成功,她还是笑得像个孩子。

这边的研发刚有成果,美国那边又有了新动作。

1995年,贝尔实验室火力全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量子级联激光器,再次怒刷了半导体激光领域的新纪录。


资料图

美国举国欢庆,而李爱珍又开始失眠了。

她深知,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她必须追上美国的脚步,扳回一城。

于是,她又回到实验室,压榨睡眠时间,不分昼夜奋战。

6年后,轮到美国瞪大眼睛了,李爱珍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


资料图

65岁的她巾帼不让须眉,打破了亚洲此类激光器“零的突破”记录,助中国打了场漂亮翻身仗。

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和欧洲地区拥有此项技术,中国能后来者居上,这是他们完全没料到的。

按道理说,为国家贡献这么多,荣誉自然少不了她一份。

然而,邪门的是,李爱珍连续4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这几十年,李爱珍单枪匹马,勇闯科研难关,就连世界“六冠院士”卓以和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卓以和

他曾毫不吝啬赞赏之词,对李爱珍疯狂吹彩虹屁:

“世界上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而且这些实验室的人员,大多有过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经历。

李爱珍能够独立地做出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劳。”

的确,别人同心协力,其力断金,而大多时候,李爱珍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开天辟地、无中生有。

她先后发表了250多篇论文,还拥有21个发明专利,并揽获一个国家发明展银奖。

没有她,中国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有自己的“分子束外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实验室”、“固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气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

然而,这么多成就,却换不来一个中科院院士。


李爱珍(左一)

早在1999年,李爱珍就参加中科院院士的评选,结果还没走入决赛圈,先卡在推荐人这关。

当时,官方要求参评院士60岁以下,需有2个推荐人,60岁往上走,必须要有6个推荐人。

可每个推荐人就只有两个推荐名额,出于对未来的考虑,大家一般都会把机会留给年轻一辈。

就这样,李爱珍凑不到6个推荐人,只能与中科院院士擦肩而过。

此后几年,李爱珍像中邪一般,屡战屡败,连续4次落选。

2007年,新一届中科院院士评选,李爱珍扣下了申请书,专门在实验室继续工作。

大年初一,学生打电话准备给她拜年,结果打到家里没人接,找了一圈才发现李爱珍还在实验室。

有人劝她,虽然65岁以上很难评选得上,但总要试试看,或许误打误撞就选上了。


李爱珍(左)

当时,甚至有7位院士连续三次增选推荐她,可李爱珍觉得,选中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而且,她不想因个人原因,让其他院士徒增压力,“总让他们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

有人为她打抱不平,大喊有黑幕,李爱珍都急忙出来熄火:

“我没有任何不满,我只记得国家给了我什么,从不记得国家没给我什么。”

短短一句话,又凸显了一个科学家的思想格局。

虽然三番四次没选上中科院,但丝毫不妨碍李爱珍在外声名鹊起。

2007年,71岁的李爱珍评选上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爱珍(右)

接到通知时,她老人家一头雾水,愣是猜不到谁推荐的她。

美国这一招,无疑是温暖了李爱珍的心窝。

吃瓜群众开始着急,这下李爱珍被伤透了心,估计要远走高飞,跑去美国疗伤了。

可李爱珍并没有留足时间给谣言发酵,她立马站出来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我能够当上外籍院士,依仗的是祖国提供的平台、项目研究经费、科研环境等的支持。

我是华侨家庭出来的,华侨最晓得祖国两个字意味着什么,这两个字一直在心窝。

我不会离开,这里就是我的家,我飞哪儿去?”


李爱珍

李爱珍一生作为,皆为国为民,即使一辈子都是无名之辈,她也无怨无悔。

比起自己所得,她由衷希望,国家能得到更多、站得更高,这样就是对她最大的嘉奖了。

即使没有中科院院士的头衔照耀,祖国如今的辉煌,少不了李爱珍的发光发热。

李爱珍,是中国科研事业翻不过去的一页,不能被抹去,也无法忘记。

愿她长命百岁,与国人一同见证祖国繁荣昌盛!文/夕四


本文标签: 中科院  院士  美国  贝尔实验室  教授  李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