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车钥匙扣的方法(怎样编织车钥匙扣)
2023-12-10
更新时间:2023-06-06 19:16:02作者:佚名
近日,在江西一高校官微6月3日通报“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后,由于官方和网友的反应不一,6月6日,“长牙的鸭脖令人如鲠在喉”话题又登上热搜。到底吃出的是鸭脖还是鼠头?南昌市检验检测中心方面表示,相关情况只会向送检方通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从一位啮齿类动物研究专家处了解到,如果图片没有作假,那么80%(概率)可以确定是小鼠头部。
高校食堂饭菜吃出“鼠头”登热搜。图片来源/网络
6月1日,题为“江西一高校饭菜中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引发关注,6月3日晚,涉事高校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回应此事称,当事学生本人在事发当时即邀请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对比,确认“异物”为鸭脖,为正常食物,该学生已现场作出书面说明,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
6月3日,江西广播电视台某栏目发布的报道中,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局长江协学介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4日,央广网发自南昌的报道称,当天,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事发现场,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并对该校菜品的留样进行检测,将于3-5天专业比对后公布结果。目前,南昌市场监管局已经介入。
但多方回应并未让该事件平息,反而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网友质疑“这谁来看都不是鸭脖”“鸭脖怎么长了牙”“指鼠为鸭”。
据澎湃新闻报道,6月5日下午,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还在等市里的统一回复,等市里的调查全部完成。“我们相关部门都在调查这个事情,后期对外公布的话会给大家一个严谨的答复。”
高校饭菜中的异物。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6月6日,上游新闻记者联系到了“鸭脖”送检的南昌市检验检测中心,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鸭脖”的确在该中心进行检验,但相关结果只能向送检方市场监管局进行通报,不能向外界透露。
那么这个引发轩然大波的“异物”到底是鸭脖还是鼠头?6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联系到了某高校一位从事啮齿类动物研究30多年的专家,他表示自己已经看到了新闻图片,“仅仅从图片来看,如果图片属实的话,那应该就是一个小鼠的头部。”
这位专家表示,自己只看到了图片没有看视频,“它有上下的门齿,新闻里有一个正面的图,它有鼠的犬齿,特别是下面犬齿很长,它会生长,如果图片没有造假,我觉得那就是鼠头,如果是鸭脖的话,它不会有那种白色的东西。 ”
对涉事学校进行现场执法视频画面。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专家表示:“我看到消息说已经送检了,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应该是常识,啮齿动物的牙齿,它不但白,而且中间还发黄,一眼就能看出来。”
专家也谈了自己判断的原因,“啮齿动物的头骨,特别是它的两颗牙,它的上牙短,下牙很长,这个是很明显的。因为它终身都会长,不会像人类牙齿,长到一定长度就不长了 。”
“但我要强调,图片不是特别清晰,也不排除是PS了两颗牙。”专家最后表示:“不管是长度、形状,而且正好是上下两颗, 从我的经验看,如果图片真实的话,哪怕不是很清楚或者只有一个角度,我大致80%(概率)认为那是个鼠头”。
上游新闻记者 汤皓
编辑:徐远哲
媒体评论
高校食堂“鸭鼠之谜”:多方回应难解舆论质疑
是鸭是鼠?在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微6月3日通报“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后,“鸭鼠之谜”持续发酵。
据校方通报,上述视频拍摄地点确实在该校食堂,但当事学生本人在事发当时即邀请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比对,确认“异物”为鸭脖,为正常食物。该学生已现场作出书面说明,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通报还称,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情况报告后,第一时间派出执法人员到学院开展调查,问询学校工作人员、食堂负责人、当事学生及相关知情人,对食品留样进行采样检测。
在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现场》栏目6月3日发布的报道中,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局长江协学介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视频截图
作出回应的还有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据@西部决策6月4日报道,该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可能吃的时候看那个东西有点像,经过核实,它确实是一个鸭脖。同在6月4日,央广网发自南昌的报道称,当天,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事发现场,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同时,并对该校菜品的留样进行检测,将于3—5天专业比对后并公布结果。目前,南昌市场监管局已经介入。
纵使有多方回应,舆论场依然沸沸扬扬,不少网友质疑“指鼠为鸭”。
6月5日下午,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一名工作人员再向澎湃新闻介绍,学校(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发了声明,它也是有一定根据才发的声明。这边还在等市里的统一回复,等市里的调查全部完成。“我们相关部门都在调查这个事情,后期对外公布的话会给大家一个严谨的答复。”
对异物的检测结果为何引发公众质疑?华龙网就此事刊发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个事件最初引发关注的是视频画面,给网友带来的首先是视觉冲击。而检测结果并没有就视频中的细节进行解析,只是单向输出检测结果显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最终可能会陷入说真话也无人相信的窘境。
文章称,真金不怕火炼,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更细节更具有针对性的方式,解释视觉中的“牙齿”“胡须”究竟为何物,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既能体现工作态度,也能让网友更加信服和安心。
齐鲁晚报评论文章表示,校方的情况通报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不少人看到情况通报反而越发“不淡定”了,指责这个通报“指鼠为鸭”。
该文分析,如果为了一个无意之失,去捏造事实,欺骗舆论和监管部门,后果极为严重,稍有理智的人和单位都不会去做以大博小的造假。况且,参与此事调查的既有当事人和同学,还有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这个几乎没有利益交集的一群人,又怎么会默契地严守造假机密。
这篇文章也提到,程序完备而效果不佳的调查处置,依然有值得反思之处,那就是为什么所有参与人员都确认可疑物是“鸭脖”,却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事后复盘,不难发现监管部门和学校在应对此事引发的舆情时,套路有些陈旧,没有完全切中舆论的诉求,所以也很难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质疑。比如,无论学校还是监管部门,都没有展示完整的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的调查报告。传言好像“飞毛腿”,回应全靠“一张嘴”,自然很被动。在“AI时代”,影像都很难证实真相了。只靠一张白纸黑字的通报去说服所有人,这种舆情回应确实有些单薄了。
潮新闻评论文章也持类似观点。
文章作者提出,学校应该先固定证据,找第三方调查公布结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可学校为了尽快平息舆论,自己先通报得出结果,还拉着当事学生一起表态,这就把整个事情的顺序搞反了。另外,整个过程没有一步步展示给大家看,没有完整的证据链条,怀疑送检物事前被调包或是别的什么手段,也属正常。
该文认为,公众关心异物是鸭脖还是老鼠头,其实是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敏感。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已经日益凸显为重要问题,影像都不一定是真相。公众固然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但事关舌尖上的安全,没有展示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报告,确实很难让人相信“眼见为实”。至此,明白了舆论因何发酵,还请理解公众对一个鸭脖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