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水果维生素A高 哪种水果维生素A含量高
2024-01-19
更新时间:2024-01-14 21:07:36作者:未知
参考消息网1月14日报道 德国《世界报》网站1月12日发表题为《北约内部越来越担心“时间会对俄罗斯有利”》的文章。文章摘编如下:
图为普京,外媒称事情正朝着有利于普京的方向发展
2024年以非常符合俄罗斯总统普京口味的方式拉开帷幕:几天前,丹麦政府宣布,无限期推迟交付乌克兰亟需的F-16战斗机。与此同时,自今年年初以来,莫斯科几乎每晚都对乌克兰进行空袭,旨在摧毁乌克兰能源供应和军事设施,并打击平民的士气。
北约官员称,乌克兰目前正面临“困难”的军事形势。他们还指出,个别西方国家与基辅就所谓的安全保证进行的谈判“相对艰难”。在此背景下,他们担心“时间可能对俄罗斯有利”,以及“联盟内部对如何应对局势升级存在不同看法”。
事情正朝着有利于普京的方向发展。2022年中期,情况看起来不是这样。但去年风云突变,莫斯科取得了重大成就。与一年前相比,普京的地位现在更加稳固。许多迹象表明,2024年可能是普京之年。
莫斯科抵挡住了乌克兰在乌南部发动的夏季攻势。基辅曾认为,夏季攻势将扭转战局。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军队夺回了多地的控制权。
莫斯科还夺取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乌军防御据点马林卡镇。目前,在长达1200公里的战线上,俄军正在其中几个地点反复进行小规模推进,以牵制乌克兰后备部队,并消耗对手的兵力。
与乌克兰不同,俄罗斯的武器生产正在全速进行。据爱沙尼亚国防部称,莫斯科今年甚至可以将巡航导弹的产量提高到每月200枚。
据奥地利军事专家马库斯·赖斯纳称,俄罗斯目前每天发射约1万枚炮弹,而乌克兰由于弹药短缺,最多只能发射2000枚。与此同时,俄罗斯多次设法用大量无人机使乌克兰防空系统难以应付。
今年,这种对莫斯科有利的事态发展可能会更加明显:乌克兰的军事资源远远少于俄罗斯,而这种差距正在战场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根据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军事专家古斯塔夫·格雷塞尔的说法,俄罗斯有足够的物资储备将战争“持续到2027年”。
普京的算盘从一开始就打对了: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西方的裂痕就越大。2023年,国际社会在对乌军事和财政支持问题上已经出现了明显分歧,在战略问题上也存在争议。
用普京自己的话说,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新世界”。今年,这位俄罗斯领导人应该能够进一步挫败西方孤立他的计划,转而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并加强俄罗斯在“全球南方”的地位。(编译/聂立涛)
延伸阅读
美官员:普京暗示对俄所占土地感到满意 发出停火试探
参考消息网12月24日报道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23日报道,尽管在乌克兰反攻失败和西方支持逐渐萎缩的情况下,普京坚称俄罗斯的作战目标没有改变,但在最近的一次秘密外交努力中,普京却表示,他愿意达成协议。
图为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媒称其对停火释放信号
报道称,两位从普京特使那里得到消息的俄罗斯前高官说,至少从9月开始,普京一直通过中间人表示,他对按目前的战线停火持开放态度,这与他要主宰乌克兰的雄心相去甚远。
事实上,据美国官员说,早在2022年秋天,普京就发出了停火试探,当时俄军在乌克兰东北部遭遇打击。这是一个秘密提议,没有被公开报道。他们说,普京暗示,他对俄罗斯所占领的土地感到满意,并为停战做好了准备。
报道还称,对熟知他的俄罗斯及国际官员的多次采访表明,这场冲突比普京预想的要长,他正设法降低由此带来的风险,同时持开放态度。在保持激烈公开言论的同时,普京私下透露了宣布胜利、继续前行的愿望。
一名今年秋天曾与俄罗斯高官会晤的国际高级官员说:“他们说,‘我们准备就停火谈判’。他们想按战场现状停火。”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誓言夺回全部领土的乌克兰领导人会接受这样的协议。一些美国官员说,这可能是一种烟幕弹,并不反映普京的真实意愿,如果俄罗斯军队获得优势,普京很可能再次改变主意。
报道认为,尽管普京痴迷于俄罗斯的战场表现并认为夺回“原属于俄罗斯的土地”是自己的历史使命,但他还是渴望让大多数俄罗斯人回归正常生活。在为持久战做准备的同时,他也在悄悄表明,已做好结束冲突的准备。
图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其在新年释放和平停战信号
一位俄罗斯前高级官员对《纽约时报》说:“他愿意原地停战。一米也不愿意退。”他说,这是克里姆林宫悄悄发出的信息。
另据塔斯社12月23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普京愿意就乌克兰问题谈判,但只是为了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
该报此前报道,普京似乎发出了愿意就在与乌克兰当前接触线上停火进行谈判的信号。佩斯科夫对此发表评论时表示,这些说法“在概念上是不正确的”。
报道称,他强调:“普京的确做好了谈判的准备,他是这么说的……俄罗斯仍旧准备谈判,但只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
普京14日在直播连线和记者会上声明,当俄罗斯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目标(这些目标始终未变)时,和平就会降临乌克兰。(编译/潘晓燕 胡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