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车钥匙扣的方法(怎样编织车钥匙扣)
2023-12-10
更新时间:2023-11-21 21:11:43作者:佚名
近期,青岛啤酒卷入“小便风波”,随后涉事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三厂负责人在相关网站的信息变更,又引起关注。11月6日,青岛啤酒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青岛啤酒三厂负责人变更与“小便风波”无关。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青岛啤酒回应负责人更换
11月6日,南都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目前,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三厂负责人显示为杨振国。另据天眼查显示,两天前,青岛啤酒三厂法定代表人从刘德利变更为杨振国。
被卷入“小便风波”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1日发布整改情况说明,其中提到,“公司成立专项调查组,正在对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失职行为进行调查,并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此次负责人对外显示变更也引起关注。对此,11月6日,青岛啤酒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负责人变更与此次“小便风波”无关,原负责人刘德利在此事发生前就已经退休。
南都记者注意到,11月6日,青岛啤酒A股收盘价80.65元,上涨0.80%。而在事件发酵后的第一个周一,10月23日,青岛啤酒开盘跌6.77%。
涉事工厂被称为当地“龙头”
南都此前报道,一名工人爬进原料仓疑似小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发布者称事发地为青岛啤酒三厂。11月1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整改情况说明称,经平度市联合调查组调查,10月19日13时许,外包业务公司青岛智和商贸有限公司装卸工人崔某某在青岛啤酒三厂内一运送原料的货车车厢内小便,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损毁财物依法对其行政拘留。
事发现场。
南都记者梳理多方信息了解到,近年来,涉事的青岛啤酒三厂一直是山东平度经济开发区的“龙头”,2022年年产能达到120万千升。今年初,青岛啤酒三厂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今年该厂将以“建设全球全产业链规模最大的啤酒生产基地”为目标,争创世界一流的灯塔工厂。
此外,青岛啤酒的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实现产品销量502.3万千升,同比增长6.5%;实现营业收入215.9亿元,同比增长12.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3亿元,同比增长20.1%。财报分析:“呈现了利润增幅高于收入增幅、收入增幅高于销量增幅的良好发展态势。”
青岛啤酒一直十分重视品牌宣传工作。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约23.9亿,同比增长12.31%,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所致。
此前报道:
史上最贵的一泡尿?青岛啤酒“小便门”4大疑问需厘清
多家媒体报道称,10月19日,有网络热传视频称,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三厂(下称青岛啤酒三厂),有一工人爬进原料仓小便。随后几天,"青岛啤酒三厂有工人在原料仓小便"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并频上热搜,有媒体直接将其称为青岛啤酒"小便门"事件。
21日有媒体曝出,"据知情人透露",该视频拍摄场地不是青岛啤酒原料仓库,涉事人员也非青啤员工。此报道被部分网友解读为事件出现"反转"。由于官方未对此做出回应,这让青岛啤酒"小便门"事件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让人疑窦丛生。
公开报道称,在青岛啤酒官方微博、股吧等平台,网友们炸开了锅。不少网友对青岛啤酒下周的股价走势表现出担忧。"史上最贵的一泡尿""周一就知道这泡尿值多少个亿了"等类似说法,在网络上满天飞。青岛啤酒"小便门"风波是如何爆出并发酵的?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此次风波对青岛啤酒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针对以上公众关注话题,上游新闻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了梳理。
事件是如何出笼的?各方有何表态?
视频来源成谜,警方市监已介入调查
上游新闻梳理公开报道发现,涉事视频的来源成谜。多家媒体在报道视频来源时,均使用了"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流传"的说法,未涉及视频来源。视频中,一名身着工作服的男子,费力翻过"围栏",爬进一个巨大的厢式空间里,站立后有疑似小便动作。视频称,青岛啤酒三厂,有工人在原料仓小便。但视频画质较为模糊,并不能看清该工作人员的体貌特征。对于事发时间(是多年前还是最近),均没有提及。
工人有疑似小便动作。视频截图
公开信息显示,青岛啤酒三厂成立于2012年2月,位于青岛市平度市登州路56号,总公司为青岛啤酒(SH600600),经营范围为啤酒(熟啤酒、鲜啤酒、特种啤酒)制造。青岛啤酒三厂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单凭网络截图,暂不能确定就是青啤三厂,目前厂里正对网络传闻进行调查。"因为像素太低,没法确认,现在做照片的技术很高明的。"
10月20日,青岛啤酒发布情况说明称,针对10月19日网上出现的青岛啤酒三厂的相关视频,该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目前,该批麦芽已经全部封存。该公司将继续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产品质量,欢迎广大消费者监督。
20日晚,平度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情况说明称,10月19日发现涉青岛啤酒三厂的网上相关视频后,该局立即成立调查小组进驻现场进行调查,并对视频所反映的该批原料全部封存。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事件是否真的"反转"了?
知情人向多家媒体"澄清",但官方未表态
10月21日,有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对涉事地点、涉事人物身份这两个关键信息,做出澄清式报道,被不少网络文章解读为事件"反转"了。
据第一财经,知情人对记者透露,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该视频拍摄场地并非网上谣传的青岛啤酒原料仓库,应为某物流承运商的运输车辆车厢;网传涉事人员也非青啤的员工,为外包劳务合作公司的装卸工,但视频拍摄动机尚不清楚。
据中国证券报,知情人士10月21日回应称,涉事大麦未进入生产环节。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根据初步判断,网传视频里的场景发生在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大麦的车厢里,并非青岛啤酒的工厂车间。视频里的涉事人员非青啤员工,或系外包劳务合作公司的装卸工。
据南方都市报,10月21日,有知情人针对网上相关视频声称,装卸工人小便处并非青岛啤酒三厂的原料仓。南都湾财社记者辗转联系上相关知情人。该人士再度声称,视频中拍摄的场景,并非网上称的青岛啤酒三厂原料仓库,"应为某物流承运商的运输车辆车厢"。
对于上述知情人的说法,南都湾财社记者也向数名运营或开啤酒厂负责人进行求证。他们认为,装卸工人小便处并不像原料储存仓库,而更像是原料装卸处。在啤酒大厂,啤酒麦芽一般货车卸货时会进入指定装卸处,工厂方面通过管道将麦芽送入储存罐储存,使用之前一般会对麦芽进行清洁和分级,再进入后续的浸润麦芽以及糊化/糖化等工序。另外,对于视频中小便的涉事人员,知情人称并非青岛啤酒的员工,为外包劳务合作公司的装卸工。
综合上述报道,"知情人士"向多家媒体透露的情况基本一致,即事发地点,不是青岛啤酒三厂的原料仓,而是物流商的运输车车厢。涉事人物也非青岛啤酒员工,而是外包劳务装卸工。但多家媒体均未公布"知情人士"的具体身份。截至22日13时,未见当地官方、青岛啤酒官方对此做出回应。"小便门"事件是否真的迎来反转,还有待权威部门出面澄清。但媒体报道指出,不论是不是在原料仓,或后续如何清洁消毒,对着酿酒用麦芽小便的行为,本身就是不对的。
"小便门"对青岛啤酒影响有多大?
股民担忧股价异动,"史上最贵一泡尿"成热词
据中国基金报,青岛啤酒"小便门"事件后,在青岛啤酒官方微博、青岛啤酒东财(东方财富网)股吧等平台,网友们炸开了锅。不少网友称,近期不会再喝青岛啤酒了。也有网友称,背后或有力量故意炒作。
股吧内排在前9位的热帖,全是青岛啤酒"小便门"事件相关资讯。网页截图
上游新闻注意到,在"青岛啤酒"东财股吧里,排在前9位的置顶热帖,全是青岛啤酒"小便门"事件的最新进展、媒体报道等。但最令投资者关心的,还是下周一的股价走势。不少投资者表达了对青岛啤酒后期股价走势的担忧:"猜几个跌停?" "一个跌停一百亿?"。但也有投资者看好后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恰恰(证明)是真实粮食酿制而成。相信青岛啤酒会走得更远,周一抄底!"
10月22日,"青岛啤酒"在东财个股人气榜中排名第二。网上搜索发现,"史上最贵的一泡尿""这一泡尿市值上亿"等,成为网络热词,有多篇文章分析"小便门"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青岛啤酒市值1106亿元,果真来一个跌停,损失惨重。网页截图
因"小便门"消息大规模发酵是在盘后,从10月20日青岛啤酒走势来看,暂未看出明显异动。截至10月20日A股收盘,青岛啤酒上涨0.01%,股价81.09元,市值1106.3亿元。
据中国基金报,此次涉事的青岛啤酒三厂产能如何?占公司总产能比重多少?主要生产哪些子品牌或者类型的啤酒?记者致电青岛啤酒董事会秘书,其表示"现在不方便,在外地出差,在开会"。
如"小便门"属实相关各方如何担责?
运输企业或警告吊证,小便工人或拘留担刑责
据九派新闻,知情人称,该视频拍摄场地并非青岛啤酒原料仓库,应为某物流承运商的运输车辆车厢;涉事人员也非青啤员工,实为外包劳务公司的装卸工。
青岛啤酒发布情况说明称,已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网页截图
针对此事,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律师邵克表示,对于涉事运输企业,根据《食品安全法》,涉事企业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违反规定,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对涉事装卸工人,其明知运输车辆用于运输食品原料,在车厢小便可能导致食品原料污染和损毁,可能因故意损毁公私财物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以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如果破坏了用于加工、生产经营的原料麦芽,还可能涉嫌破坏生产经营罪。《刑法》第276规定,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